行业技术史话 – 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官网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 Wed, 01 Sep 2021 05:01:1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为了降低汽车风阻,人类付出了太多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2739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2739#respond Wed, 01 Sep 2021 04:44:39 +0000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2739 为了降低汽车风阻,人类付出了太多

白日梦车

发布时间: 2021-08-31 10:39? 优质汽车领域创作者

微风拂面,很少有这样四个字能带来体验感,这和你大脑瓜高达0.5的风阻系数有关。为什么鸟和鱼的脑袋是尖的,其背后是一整门系统学科。

我们和风的故事,也几乎贯穿了整个工业革命到近现代工业。

尽管流体力学晦涩,但俗话说的好,凡是力学就归牛顿管。确实在17世纪,最早是牛顿发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与流体密度、物体迎流截面积以及运动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关系。此后,千年一遇的学霸们纷纷加入,比如欧拉、伯努利、拉格朗日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学术成果,至今活跃在大家的课本上。

20世纪初,内燃机的成熟应用,催生了蓬勃的汽车工业和飞行器制造浪潮。我们的飞机机翼需要乘风起舞,但更大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

水能载舟,亦可赛艇;风也一样。

我们把时间线调回现在,在计算机辅助模拟和风洞实验室的帮助下,目前市面上大多数车型在NEDC工况下对抗风阻的能量损耗可以占到总体能量消耗的1/3之多!被双积分卡住命运脖颈的厂商们当然也想在这里拧毛巾——降低能耗,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先记住一个简单的公式,

它描述了车辆行进过程中受到的阻力的构成因素,当造型确定,那么阻力Fw就和车速V的二次方成正比。

由于空气密度全看老天,那么降低阻力的重担,全落在如何改变Cd阻力系数和S迎风面积上了。

降低风阻Cd,一直是豪华们品牌的游戏

好看吗?好看往往就是低风阻。

举两个例子,首先是被恩佐法拉利(法拉利创始人)盛赞的绝美设计,上图中的捷豹E-type,在70年代做到了让人咋舌的0.3Cd风阻系数。

接下来是由保时捷费迪南德(保时捷创始人)在梅赛德斯奔驰担任技术总监最后一年(1928年)操刀的作品,经典的梅赛德斯SSK(上图为复刻版本)尽管发挥出无可匹敌的实力,但是它的风阻系数高达0.9。两者虽然位于不同时代,但还是一眼就能看出区别,显然单论造型美感,E-TYPE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参照“科学和哲学是登顶宇宙奥秘的南北坡”理论,艺术和物理往往也有着神秘的联系。

由于流线型体的线条和低风阻系数有着正关联,所以时代的宠儿们,超级跑车自然有动力去打造夸张的线条,来满足极致的美感和流线型体。PS:有些性能车为了获得更好的操稳性能,也会增加风阻系数。

但对于广大普通消费品级的车型来说,Cd风阻系数走进0.3却并没那么顺利。拿经久不衰的奥迪C代号三厢轿车车型举例(早期被命名为奥迪100,之后演变成A6车型)

直到1982年推出的Audi 100 C3,才通过优化车头、车厢和尾箱结合处角度,将风阻系控制在0.3,并震惊业界。

随后的继任A6车型在造型取向上逐渐圆润,同时进一步进行空气动力学优化,到了2012年C7代,风阻Cd进一步降低到0.26,举例40年前老前辈的0.3Cd,已经过去40年。

前前后后一百年多过去,风阻系数Cd仅从0.9降低到0.3?

先看看常见的买菜车风阻Cd做个参考。

我们来盘一盘汽车工业百年来Cd风阻系数这零点几的进步,对于阻力贡献有多少。还记得那个“简单的公式”吗?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例关系,它会随着速度变大,急剧上升。

假如Cd为0.3的奥迪A6和Cd为0.9奔驰SSK,并排从30码加速到80码,他们受到的风阻会是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2012款奥迪A6在30码时受到阻力为10.42倍面积和空气密度乘积,80码时上升到74.1倍;

1928款奔驰SSK在30码时的阻力就高达31.25倍面积和空气密度乘积,80码上升到222.2倍!

想象一下降低的这点风阻系数,能节省下多少能源,能创造出多少打破人类极限的速度机器。

但还不够,电机时代来临了。

人类和风阻的斗争进入下半局,并且态势上升到既分高下,也斗续航,更关乎企业的排放和能耗大计。

2021年汽车风阻天梯榜电动车霸榜,中国产品进入全球前三

要谈近代汽车工业史,甚至是“降低风阻史”,中国车很难插上话。但跟随着新能源弯道超车的国家政策,中国品牌已经在很多方面实现全球领先,甚至在新能源汽车的全链路产销上,已经呈现领先的态势。

是时候和世界掰掰手腕了。

截止2021年,世界风阻排行榜TOP3分别为

奔驰EQS:0.20Cd

特斯拉Model S:0.208Cd

智己L7:0.21Cd

肉眼可见的全是纯电轿车车型,可见豪华品牌纯电车型的素养,已经渐渐破出内燃机时代的那些旧律了。甚至,从三台车的线条的细节上,我们能隐隐发现一些共通点。

借由智己L7的0.21Cd风阻workshop,来看看从0.3Cd走向0.2Cd的代价

工欲善其事,先要有工具,先进的工具。

在降低风阻系数这件事情上,有一硬一软两款。

首先是硬件,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风洞”,汽车行业最出名的风洞在上海同济,大多数的汽车风洞都在科研院校和测试机构手中,包括这次给L7做0.21Cd风阻系数认证的中汽研重庆风洞。由于极高的造价和使用成本,风洞几乎都是共享的。

第二就是仿真模拟,衍生出一门交叉学科叫做CFD计算流体动力学,使用计算机软件参数化仿真模拟。以上两个工具,一虚一实,在参数中寻求物理世界的破解,在风洞中求实。

参考同济风洞,每小时的使用价格在3万元左右。

想要做到更极限的Cd风阻系数,势必就需要更多轮修改验证,也要进更多次风洞。暂时不清楚EQS和Model S的测试数据,但智己L7完成了累计5轮共计150小时的风洞实验。对应的仿真则进行了900次,远超行业平均值。

一个后视镜可能就要面临几次调整

Cd风阻系数主要和造型相关,而汽车是一个复杂的工业品,有那么多依附在车身上的附件,要从哪里入手?

答案是全部都要改。以智己L7为例,上图中所有标出的因素,都直接影响整车的风阻系数Cd,每一轮的调整就是变更某几个设计,看看能否得到更好的成绩。

从图上看,单个位置经过调整后对整车Cd的贡献数字非常小(0.003),但每个0.001实际已经是最小计量单位,称为1个count。

大致加了一下和,83个count,合计0.083,对于一台底子比较好的中大型轿车,刚好能从不到0.3Cd降低到0.21Cd。而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主动式进气格栅和前轮阻风板以及大灯。

所有的改善,都要基于一点:设计部门认可,工程部门能实现。拿大灯举例,细长条的M型灯带,是否能满足灯光法规?目前的工艺能否做到最小接缝?

增加多少成本,对用户有多少价值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在汽车制造业,改变=成本。无论增加一个孔还是让这个孔改变位置,在机械化制造中,都需要完整的研发、前期验证、生产、生产验证流程,其中的费用又会随着难度而指数上升。

曾经合众新能源和浙江大学曾就他们自己的车型,做过一分调查。

对于其品牌基础风阻0.35的试验车型,做风阻优化,来探讨付出的单位成本和能带给用户的节能价值,结果显示:

从使用过程的经济性考虑,几乎所有后期加装的优化都能值回票价。如果要在制造端就完成这些优化,设备改造的成本将是天文数字。

显然对于售价在40万区间的智己L7来说,选择了更难的路。

动力性能方面,电动车时代的扭矩和马力似乎来的更容易一些,所以“斗技”从如何做一颗劲草转而如何应付疾风。尤其,在加速成绩上,风阻榜的座次还要再调换一下,Model S一骑绝尘3.2s,智己L7:3.9s;奔驰EQS:4.1s。

如上所述,低风阻是豪华品牌的游戏,奔驰是行业大哥,特斯拉是颠覆者,而智己似乎也没有退意。

最后:

风阻系数将是纯电动车时代,豪华和运动的新坐标。这是工程制造和造型设计的较劲平衡,也是艺术和科学在下一个时代汽车产品上的重新统一。

中国品牌这些年的造型进步明显,尤其新能源品牌大胆激进,有破立的魄力。智己汽车气动项目左辉辉工程师在workshop上表示:一轮轮的优化,除了是完成L7项目外,也想作为中国品牌中国团队来和世界争个高下。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feed=rss2&p=2739 0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2578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2578#respond Thu, 19 Aug 2021 07:26:54 +0000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2578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AM车镜 ?2021-08-12 10:35

从咿呀学语时小男孩推着玩具小车,嘴里的唔~唔~声开始,那来自内燃机的特有声音便被刻入脑海。无数人都渴望着听到引擎的咆哮和排气孔的轰鸣,那种暴力美学被彰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内燃机时代的魅力,今天我们见证了汽车一百多年的发展,也即将见证内燃机时代离我们远去。今天AM车镜带大家怀念一下,内燃机时代的疯狂。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1876年,德国发明家奥托发明出了世界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而这也就奠定了如今汽车发动机的雏形。通过活塞的运动,完成了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1886年,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发明了汽车,该车采用两冲程单缸0.9马力的汽油机作为动力,具备火花点火、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转动把手等。自此内燃机和汽车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一种新的代步工具。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1892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受到了面粉爆炸的启发,设想将吸入气缸的空气高度压缩,使温度超过燃料自燃温度,再用高压空气将燃料吹入气缸最终燃烧。最终历史上第一台高压缩型自动点火内燃机诞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柴油机。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1902年梅赛德斯 Simplex 60 HP 搭载了一台排量超过9升,60匹马力的四缸发动机,创造了极速117 公里每小时当时最高时速。1928年,美国杜森博格 Model J型汽车,凭借着一台6.9升265匹马力直列八缸的发动机,创造了191公里每小时的最高时速。这台车使用了顶置双凸轮轴每缸四气门的结构,已经呈现出成熟的发动机原理。不过生不逢时,面对经济危机,这一对标劳斯莱斯的豪华车型最终陨落。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1932年,英国人Malcolm Campbell驾驶一部被称之为”Blue Bird”的汽车创造了408.71公里/小时的极速,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400公里/小时大关。但Malcolm Campbell并不满足于此,1933年转战美国佛罗里达的戴托纳海滩并一举打破了自己所保持的记录,达到了438公里/小时。这部”Blue Bird’也成为当时排量最大的汽车,采用了劳斯莱斯V12涡轮增压引擎,百公里油耗高达36升,最大功率2000多马力。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1956年,德国人汪克尔发明了转子发动机,采用三角转子旋转运动来控制压缩和排放,与传统的往复活塞式发动机的直线运动迥然不同。与往复式发动机相比,转子发动机取消了无用的直线运动,因而同样功率的转子发动机尺寸较小,重量较轻,而且振动和较低,具有较大优势。之后汪克尔与NSU公司签约,1964年法兰克福车展上,NSU Spider亮相,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款搭载转子发动机的量产车型,不过由于众多技术问题导致这款车并不成熟,只生产了2375辆。不过这个技术后来被马自达买走了,也就有了之后RX-7的故事。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1926年瑞士人布希提出了废气涡轮增压理论,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驱动压气机,给发动机增压。之后这个技术被应用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而到了1962年雪佛兰率先将涡轮增压技术应用在了Oldsmobile Jetfire上,采用了一台全铝的V8涡轮增压发动机,这是第一台量产的涡轮增压车型。1973年宝马的2002 turbo也应用了涡轮增压,1975年保时捷911(930turbo)也搭载了涡轮增压技术。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虽然人们对于速度的记录早在内燃机诞生的时候已经有了记载,但是真正的吉尼斯官方记录则是在1949年出现。第一台打破200公里每小时时速的是捷豹的XK120,测试中, XK120的时速达到了200.5km/h。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1967年,兰博基尼Miura P400创造了300公里每小时以内的量产车最高时速,测试中其时速达到了275.2km/h。兰博基尼Miura P400开创了中置引擎双门跑车的先河,并且安装了一台V12发动机。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很快在1982年,兰博基尼Countach LP500 S以时速292.9km/h打破了自家的记录,并且将时速逼近了300公里每小时,当时已经成为了最快的量产跑车。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1985年,法拉利288 GTO成功突破300km/h大关,时速达到302.6km/h。要知道这款车的整备质量只有1160kg,每公斤车重由0.34匹马力推动,当时人们追求速度的同时已经开始尝试给车身减去更多的重量。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1987年,保时捷959的测试时速达到317km/h。1992年,时隔43年之后,捷豹再度获得世界最快量产车的殊荣,捷豹取消了XJ220上的转速限制器,在纳尔多赛道上跑出了217mph(349.2km/h)的最高时速。1998年,迈凯伦决定取下迈凯伦 F1上的限速器,其最高时速也随之来到了386.4km/h。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2005年,疯狂的布加迪出现了,这次直接打破了400公里每小时的大门,其最高时速达到了408.5km/h,这台车就是我们熟悉的布加迪威龙。随后在2010年,布加迪威龙Super Sport又跑出了431km/h的最高时速。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2014年,Hennessey Venom GT在卡纳维拉尔角的测试中时速超过了威龙Super Sport,到435.2km/h。但是由于该车型没有达到量产车标准,因此不算在量产车速度记录中。2016年Hennessey Venon F5在测试中跑出了一个更好的成绩,据称最高时速将达到484.4km/h,很快这个记录又被科尼赛克Agera RS打破,其最高时速达到了447.2km/h。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这些速度机器还都是采用传统内燃机车型,显然这样的速度记录未来将会轻而易举地被电动机打破,但是这是人们对于内燃机性能的极致追求。因为伴随着速度而来的发动机的咆哮声,这一点是电动机无法带来的感受。

内燃机时代的绝唱 与轰鸣声说再见

AM车镜总结:

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我们只能看着内燃机车型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电动机时代。很快我们也将无法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以后孩子们推着小汽车可能也不再会发出唔~唔~声音。我们不能阻止时代的变革,像JDM、W16、机械增压、红头4G63、2JZ等等曾经为人称道的名词都将慢慢被淡忘,但是反观历史,我们也即将成为新的工业革命时代的见证者。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feed=rss2&p=2578 0
全球十大最顶级创新公司是谁?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2026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2026#respond Tue, 13 Apr 2021 00:25:34 +0000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2026

全球十大最顶级创新公司是谁?

发布时间:2021- 04-12? 15:20优质创作者

全球最顶级十大创新公司是谁?

2021年2月英国著名的全球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发布了“2021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榜单通过衡量全球各大企业机构专利实力以及创新文化进行综合评选,具体排名如下:

3M——是世界第一大创新企业,ABB——是世界第二大创新企业,雅培——是世界第三大创新企业,旭硝子——是世界第四大创新企业,爱信——是世界第五大创新企业,亚马逊——是世界第六大创新企业,AMD——是世界第七大创新企业,亚德诺半导体——是世界第八大创新企业,苹果——是世界第九大创新企业,ARM——是世界第十大创新企业。

全球十大创新企业中,其中有6个来自美国,2个来自日本,1个来自瑞士,1个来自英国,其中3M、ABB、雅培、亚马逊、AMD、苹果这几个品牌对于国人来说已耳熟能详,均为各自领域内的领头品牌和产品。

一、3M(美国)

3M公司全称 (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 ,创建于1902年,总部设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是世界著名的产品多元化跨国企业

3M是全球性的多元化科技企业,创建于1902年,历来以勇于创新、产品繁多著称于世,生产数以万计的创新产品,在医疗产品、高速公路安全、办公文教产品、光学产品等核心市场占据全球领导地位。

3M公司已经成为的多元化科技著名的跨国企业,在全球生产并销售超过6万个产品。作为世界500强的企业之一,3M公司被评为全球最佳表现50强之一,”全球最具创新精神的20 家公司”之一。分别获评《Booze&Co.》全球最具创新精神企业第3名、《福布斯》评选的全球最受尊敬公司第4位《InterBand》”最佳全球绿色品牌(第2位)”,《Barron’s》最佳上市公司第7位、值得一提的是,3M曾经8次入选美国能源署能源之星”持续卓越奖” 。2017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发布,其中3M公司排名第94位。

1914年推出了第一个独家产品——Three-M-ite研磨砂布。

1921年诞生了世界上首张——防水研磨砂纸Wetordry,并注册专利,为工业研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924年,3M开始正式产品研发。

193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交通反光标识,还发明了世界第一盘录音磁带,尤其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用的合成橡胶鞋底也出自3M。

3M还发明了:Scotch遮蔽胶带、Scotch玻璃纸胶带、Scotch乙烯基电子绝缘胶带、可重复粘贴的尿片胶带等创新产品。

特别是诞生于1980年的——Post-it报事贴,让信息交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层出不穷的创新产品的出现印证着3M的每一次进步。比如Post-it、Scotchgard、Scotch、Thinsulate、Filtrete、Scotch-Brite、Nomad、Dyneon、Nexcare…… 持续不断的、一个又一个著名品牌下属的各种产品被推广至世界,影响及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及习惯。

3M先后开发了6万多种产品,每年平均有500种实用、作为世界著名的多元化科技企业,3M产品比比皆是,比如从随手拈来的报事贴便纸条,到道路上的交通标志以及绚丽多彩的广告贴膜,从家庭用品到医疗用品,从手机到笔记本电脑到汽车,几乎各个领域都能发现3M公司的身影。

二、ABB(瑞士)

ABB集团(阿西布朗勃法瑞)于1988年由瑞典 ASEA 公司和瑞士BBC Brown Boveri公司合并而成,是一个业务遍及全球的电气工程集团,ABB是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公司

ABB集团的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107,000名员工。为全球100多个国家的顾客提供服务。ABB集团超过一半的营业额来自欧洲市场;近四分之一来自亚洲、中东和非洲;五分之一来自南北美洲市场。

ABB发明及制造了全球众多产品和技术,其中包括:全球第一套三相输电系统、世界上第一台自冷式变压器、和全球第一台电动工业机器人、发明了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等并率先将它们投入商业应用。

1974年,ABB公司研发了全球第一台全电控式工业机器人-IRB6,主要应用在工件的取放和物料的搬运。

1998年2月25日,ABB公司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高压发电厂。

1999年2月4日,ABB公司和ALSTOM公司联合成为世界上能源发电的具有指导地位的公司。

1907年,ABB向中国提供了第一台蒸汽锅炉。

1974年ABB在中国香港设立了中国业务部

1979年在北京设立了其永久性办事处。

1994年ABB果断地将ABB中国总部迁至北京。

1995年正式成立了ABB(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已经成为ABB全球第一大市场。ABB曾经在《财富》、雅虎等媒体联合进行的调查中被评为中国10佳”卓越雇主”。ABB曾经在中国前程无忧网站组织的调查中,被大学生们评为最受欢迎的雇主之一。ABB还在2006年初将其全球机器人业务总部移至中国上海。

ABB在中国参与了众多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比如三峡电站建设和输配电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青藏铁路、北京奥运工程中的首都国际机场的改扩建项目、变电站项目、轻轨项目等。另外,ABB还为亚洲最大的石化项目-上海赛科、广州地铁、上海地铁、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通用汽车、宝钢等众多客户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或自动化技术解决方案。

三、雅培(美国—制药行业

雅培公司(ABBOTT LABORATORIES) ,是全球医疗健康行业领导者,1888年,雅培药厂由创办人华莱士·雅培(Wallace C. Abbott)博士在美国芝加哥成立。其领先产品遍及诊断、医疗器械、营养品、药品等医疗健康领域。雅培在中国拥有超过6,000多名员工,总部位于上海。

雅培荣登《财富》杂志最受赞赏公司榜单,雅培曾经连续7年位列该榜单医疗产品和器械行业第一名,雅培自1984年以来,第36年荣登该榜单。

雅培曾经连续6年荣膺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行业领军者称号,连续14年入选该指数 。雅培曾经在超过25个国家获得优秀雇主的荣誉, 在中国连续9年荣膺杰出雇主奖。

《巴伦周刊》:在”2011最受尊敬的百强企业”中排名第28位。

《DiversityInc》:连续8年获得”多元化50强公司”之一。

《职业妈妈》:被列为”最受职业妈妈欢迎的100家公司”之一。

《科学》& 《科学家》杂志:在全球最受推崇的生物医药公司排名中被评为”最受科学家欢迎的雇主”之一。

连续三年荣获《南方周末》世界500强企业在华贡献排行榜(自2009年起)

2011年6月荣获上海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杰出贡献奖

2011年12月荣获中国社工协会2011中国优秀企业公民奖

1894年:雅培生物碱公司成立。雅培先生既是医学刊物出版商也是医疗生产商。

1916年:第一款合成药物Chlorazene投产。这款具有突破意义的抗菌药物,是由英国化学家Henry Dakin博士一战时为治疗受伤士兵而开发的。

1922年:Ernest Volwiler博士与Roger Adams共同开发Butyn(丁烷),它是雅培出品的一系列麻醉剂中的第一款。

1929年:雅培首次公开募股,值得一提的是,它是在大萧条时期股市崩盘那年第一次发行股票。尽管上市时市场大环境不景气,雅培的股值上市后曾经上涨超过10,000倍。

1932年:经济大萧条最困难的一年,雅培的业务却依然在持续扩展、在新兴领域(比如维生素和静脉注射液)中处于领导地位。美国《国家商业杂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美国行业里的龙头企业,没有几家能像雅培公司这样在过去一年中有如此稳健的业绩。”

1935年:硫喷妥钠(Pentothal)问市,多年里都成为全球首选麻醉剂,它也让其发明者Volwiler博士及Donalee Tabern博士进入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1959年:开始使用雅培的”A”字标志,这款经典工业设计至今仍是雅培视觉识别的基石。

1964年:收购M&R Dietetics,从而获得畅销婴儿配方奶粉Similac的生产经营权,让雅培成为全球营养品龙头企业。

1972年:推出ABA-100血液化学分析仪和Ausria,一款用于检测血清中肝炎病菌的放射免疫检测产品,它的问世在行业中具有突破意义。这也是开启雅培现代诊断业务(仪器和试剂)的标志。雅培很快成为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1985年:由FDA批准的第一项获认证的血液检测HIV病毒的测试技术问世,用以保证血液供应的安全。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第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胜利,因为在此之前,艾滋病被认为是不可阻挡的威胁。

1998年:推出益力佳(Glucerna),一系列专为糖尿病人以及其他有饮食限制的人群特别调配营养产品,包括谷物,营养配方及能量棒。

2002年:FDA批准修美乐(Humira),第一种完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成为在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医药产品。

2006年:推出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Xience V,成为全球市场领导者。

2013年:雅培拆分为两大行业领先的医疗健康公司: 其中一家公司将成为多种经营的医疗产品公司,沿用雅培的名称;另一家公司将成为研究型制药公司,命名为 “艾伯维” (AbbVie)。

2014年:”健造生命精彩”(life. to the fullest.)成为了雅培企业形象的强有力的新表达。并成为世界著名系列比赛–雅培世界马拉松大满贯的赞助商。

2014年:随着其尖端的连续血糖监测系统–雅培辅理善瞬感动态葡萄糖监测系统 (Freestyle Libre)的推出,雅培彻底改变了糖尿病护理,不再需要常规的指尖采血。

2016年:雅培诊断系统家族推出了Alinity免疫诊断系统,它在可靠性、成本、容量、空间效率和易用性方面实现了重大飞跃。

2017年:在雅培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中,收购了圣犹达医疗(St.Jude Medical),在心血管和神经调节领域增加了突破性的发明和广泛的专业知识。雅培几乎在心血管健康的各个领域展开竞争,并在各种大体量、高增长的市场中占据第一或第二的位置。

2017年:成功收购美艾利尔公司(Alere),使雅培成为床旁诊断技术领域的领导者,进一步完善了在诊断领域的布局。Abbott在心脏代谢疾病、传染病和毒理学快速检测中占据全球第1位。

四、旭硝子日本—玻璃行业)

旭硝子,是日本旭硝子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是日本一家玻璃制品公司,为全球第二大玻璃制品公司,1907年成立至今超过一百年。旭硝子产品为各种玻璃制品与半成品,及少量化学产品,销售对象为LCD制造厂,汽车业、灯具业、建筑业等。

旭硝子公司于1907 年9月日创立,母公司是三菱集团(Mitsubishi Group)。1971年首先发明了旭法,在日本本土拥有 13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旭玻璃公司不仅在亚洲的中国、印尼、泰国、越南等均有该公司的股份及工厂,而且在欧洲也有它的子公司,欧洲的比利时格拉威尔公司已成为旭玻璃公司的股份公司(旭玻璃公司占 67.52%)。旭玻璃公司共有20条浮法线。

AGC在平板玻璃、汽车玻璃、显示器玻璃 (CRT、TFT、PDP) 等领域,已经拥有领先世界(第 1 位或者第 2 位)的市场占有率。尤其在应用范围广泛的玻璃、氟化学和其他相关领域中,AGC 集团掌握着全球顶尖的技术水平。

AGC 集团竞争优势的基础,在开发、制造、销售、服务等所有企业活动中,追求世界规模的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旭硝子曾经和美国加迪安被称为世界四大玻璃制造商,他们几乎垄断了全球玻璃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而经过了近几年快速发展,中国的福耀玻璃的占有率超过之前的四大玻璃,已成为了世界排名第一的玻璃。福耀玻璃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80%,在全球的占有率已达20%多,营业额也远大于其他品牌。数据显示,福耀玻璃是汽车玻璃行业中最能赚钱的企业

世界十大汽车玻璃

1、圣戈班圣戈班是法国一家大型的跨国企业,汽车玻璃领域,在欧洲汽车安全玻璃市场的占有率为50%,欧洲排名第一,在国内主要为大众、通用、奔驰宝马、神龙、日产等提供包边挡风玻璃及侧窗玻璃。

2、皮尔金顿皮尔金顿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玻璃生产集团之一,1826年创建于英国,宾利法拉利、奔驰、宝马等世界级名车均采用皮尔金顿制造的专业挡风玻璃,后被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收购。

3、AGC旭硝子旭硝子株式会社是日本一家玻璃制品公司,为全球第二大玻璃制品公司,1907年成立至今超过一百年。旭硝子产品为各种玻璃制品与半成品,及少量化学产品,目前销售对象为LCD制造厂,汽车业、灯具业、建筑业等。

4、NSG板硝子板硝子株式会社是一家日本玻璃制造商,在2006年购买了英国皮尔金顿,成为全球四大的玻璃制造公司之一。

5、加迪安加迪安玻璃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平板玻璃公司之一,也是全球四大的玻璃制造公司之一。

6、福耀玻璃:福耀玻璃是我国最大的汽车玻璃配套厂商,也是国内最具规模、技术水平最高、出口量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国内占有率达80%,在国外有很高的占有率。

7、信义玻璃:信义玻璃控股有限公司,是全球玻璃产业链的主要制造商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商之一。

8、南玻南玻集团为中外合资企业,是中国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也是中国玻璃行业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

9、耀华玻璃:耀华公司是国内同行业中技术力量雄厚,工艺、装备、检测手段完备,集玻璃钢研究、设计、生产、检测、服务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骨干企业。

10、金晶玻璃:金晶是中国平板玻璃标准的制定者,也是中国超白玻璃产品的开拓者,产品品质与性能得到行业及社会的高度肯定。

爱信(日本—汽车行业)

日本爱信(Aisin),是专门生产自动变速箱的日本著名企业,成立于1969年。由爱信和博格华纳合资建立,是爱信精机(Aisin Seiki)株式会社的子公司。其中,丰田集团拥有爱信精机22.2%的股份。

爱信的自动变速器产品序列非常丰富,包括4挡、5挡、6挡、8挡均有涵盖。由于丰田参股爱信公司,因此,丰田旗下车型几乎也都是采用爱信的自动变速器。

爱信的四档自动变速器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但变速品质却相当高,尤其是很省油,这种变速器的巧妙之处是只在3档和4档设置机械锁止装置,一档和二档是没有机械锁止器,好处是:机械结构不复杂,成本低,而换档平顺性容易做的比较好,其换档的平顺性不会比思域的5档变速器差。花冠、卡罗拉就是使用的这种四速变速器,另外铃木雨燕、上海通用的新景程也是使用的同类四速变速器。

全球热销20年、出货量遥遥领先的爱信6AT,由于耐操很难损坏,并且省油好开的变速箱,最终把爱信抬上了神坛。爱信几乎已经成为变速箱中的有口皆碑的保证,通常主机厂只要搭载爱信变速箱,往往成为最重要的营销噱头,实际上,汽车销量实践也证明,只要搭载的是爱信变速箱,此款车的销量一般不会太差。尤其是爱信自2012年推出横置平台的8AT之后,迅速被沃尔沃看中,至今仍是沃尔沃官宣的变速箱品牌,即便没有经过市场验证,仍然有无数主机厂还是会奔着爱信的名气采购这款最新的8AT,无疑这就是口碑的影响力。

作为汽车核心三大件之一,变速箱的研发难度甚至要高于生产整车的难度,目前在全球市场上能够研发AT变速箱的主机厂或者供应商屈指可数,爱信依托于丰田,以大订单与技术投入作保障,成就了今天的地位。

六、亚马逊(美国—软件行业)

亚马逊公司(Amazon,简称亚马逊),是美国最大的一家网络电子商务公司,位于华盛顿州的西雅图。是全球网络上最早开始经营电子商务的公司之一,亚马逊成立于1995年,一开始只经营网络的书籍销售业务,后来则扩大了范围相当广的其他产品,已成为全球商品品种最多的网上零售商和全球第二大互联网企业,在公司名下,也包括了AlexaInternet、a9、lab126、和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nternet Movie Database,IMDB)等子公司。

亚马逊大事记:

2017年3月29日,亚马逊宣布关闭旗下Quidsi部门,原因是无法让它旗下的Diapers.com和Soap.com两个电商网站实现盈利。2018年5月11日,亚马逊正式上调Prime包年会员费,从之前的99美元上调到119美元。

2019年4月18日,亚马逊中国正式对外宣布,将于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但保留跨境贸易、全球开店、云计算、kindle等业务。

2020年3月31日,亚马逊在纽约市斯丹顿岛的JFK8仓库员工举行了罢工抗议,亚马逊已经开除了组织此次罢工的仓储工人,开除理由是他违反社交距离规定。

亚马逊公司是在1995年7月16日由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成立的,一开始叫Cadabra。性质属于网络书店。后来,贝佐斯将Cadabra以地球上孕育最多种生物的亚马逊河重新命名,并且于1995年7月重新开张。并在1997年5月15日时股票上市。代码是AMZN,一股为18美元。

亚马逊创业之初,曾经有个奇怪的名字“Cadabra”,取自“魔法咒语”(abracadabra)的缩写,乍一听,跟“尸体”(Cadaver)发音接近。于是,贝佐斯翻看辞典后获得灵感,改成“Amazon”:一举多便——名称以A开头,将来任何场合以字母顺序排名,都会位居前列;寄希望公司能像亚马逊河一样,生命不止、业务长久。

亚马逊的成长历程:

1998年4月,亚马逊收购了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公司);

1998年8月,亚马逊以1.86亿美元收购Junglee(数据挖掘公司);

1998年8月,亚马逊以9300万美元收购Planetall(社交网络公司);

1999年6月,亚马逊以2.5亿美元收购了Alexa;

2003年4月,亚马逊收购了其在线音乐商店的竞争对手CD Now;

2004年8月,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了中国的卓越网(卓越当时是一家网上书店);

2005年7月,亚马逊收购了CustomFlix(DVD制作商);

2006年2月,亚马逊收购了Shopbop(女性时尚购物网站);

2007年5月,亚马逊收购了Dpreview(数码相机测评网站);

2008年3月,亚马逊以3亿美元收购了Audible(有声读物网站);

2009年7月,亚马逊以12亿收购了Zappos(在线鞋店);

2010年6月,亚马逊以1.1亿美元收购了Woot(团购网站);

2010年10月,亚马逊称其将收购欧洲在线购物服务网站BuyVIP. com以扩大在这个地区的市场份额。

2010年11月,亚马逊以5.5亿美元收购了Quidsi;

2011年7月,亚马逊收购了The Book Depository(网上书店);

2011年,亚马逊还收购了 Lovefilm,Pushbutton;

2012年3月,亚马逊收购了自动化机器人公司 Kiva Systems。

2013年3月,亚马逊在欧洲超越了当地其他在线零售商,成为欧洲最受欢迎、访问量最大的网络零售商。

2014年4月11日,亚马逊收购数字漫画公司comiXology。[1]

2014年10月28日,亚马逊周一再收购一家在线喜剧脱口秀点播平台Rooftop Media。[3]

2015年3月13日(北京时间)消息,据科技博客TechCrunch报道,亚马逊已经收购了位于美国丹佛的初创企业2lemetry,目的是加速其物联网战略布局。

2016年11月4日,亚马逊中国宣布亚马逊海外购与亚马逊英国站点正式实现对接,超百万来自亚马逊英国站点的海外货登陆亚马逊海外购商店。

2019年4月18日,亚马逊中国正式对外宣布,将于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但保留跨境贸易、全球开店、云计算、kindle等业务。意味着亚马逊中国的本地化电商将成为历史。

从2004年7500万美元接手雷军的卓越网开始,15年时间里,亚马逊中国是一个黯然神伤的商业故事,其市场占有率一路从15.4%下滑到0.7%。中国市场也从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每年的致股东信和亚马逊财报中彻底消失。

成为地球上最大的书店”(1994年-1997年)1994年夏天,贝佐斯决定创立一家网上书店,贝佐斯认为书籍是最常见的商品,标准化程度高;而且美国书籍市场规模大,十分适合创业。经约一年的准备,亚马逊网站于1995年7月正式上线。为了和线下图书巨头Barnes&Noble、Borders竞争,贝佐斯把亚马逊定位成“地球上最大的书店”(Earth‘s biggest bookstore)。亚马逊采取了大规模扩张策略,以巨额亏损换取营业规模。经快跑,亚马逊从网站上线到公司上市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1997年5月Barnes&Noble开展线上购物时,亚马逊已经在图书网络零售上建立了巨大优势。此后亚马逊和Barnes&Noble经过几次交锋,亚马逊最终完全确立了自己是最大书店的地位。

成为最大的综合网络零售商(1997年-2001年)贝佐斯认为和实体店相比,网络零售很重要的一个优势在于能给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商品选择,因此扩充网站品类,打造综合电商以形成规模效益成为了亚马逊的战略考虑。1997年5月亚马逊上市,尚未完全在图书网络零售市场中树立绝对优势地位的亚马逊就开始布局商品品类扩张。经过前期的供应和市场宣传,1998年6月亚马逊的音乐商店正式上线。仅一个季度亚马逊音乐商店的销售额就已经超过了CDnow,成为最大的网上音乐产品零售商。此后,亚马逊通过品类扩张和国际扩张,到2000年的时候亚马逊的宣传口号已经改为“最大的网络零售商”。

成为“最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2001年-至今)2001年开始,亚马逊同时把“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the world‘s most customer-centric company)确立为努力的目标。此后,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型企业成为了亚马逊的发展方向。亚马逊从2001年开始大规模推广第三方开放平台(marketplace)、2002年推出网络服务(AWS)、2005年推出Prime服务、2007年开始向第三方卖家提供外包物流服务 Fulfillment by Amazon(FBA)、2010年推出KDP的前身自助数字出版平台Digital Text Platform(DTP)。亚马逊逐步推出这些服务,使其超越网络零售商的范畴,成为了一家全球综合服务提供商。

2018年4月18日,亚马逊称正通知商户,从2019年7月18日起不再运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并停止向商户提供服务。对此,亚马逊中国向腾讯《一线》确认,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七、AMD(美国—硬件和电子行业)

美国AMD半导体公司,专门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设计和制造各种创新的微处理器(CPU、GPU、主板芯片组、电视卡芯片等),以及提供闪存和低功率处理器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于1969年。

2006 年7 月24 日,AMD 宣布收购ATI,从此ATI成为了AMD的显卡部门。AMD提出3A平台的新标志,在笔记本领域有”AMD VISION”标志的就表示该电脑采用3A构建方案(CPU、GPU、主板芯片组均由AMD制造提供)。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AMD排名第485。

美国西部时间6月8号到9号,AMD在洛杉矶Beverly Hilton举办了Next Horizon Gaming Tech Day,PCEVA亲赴现场听取了此次第三代锐龙台式机处理器的详细讲解。在intel多年的徘徊不前与深陷漏洞困扰的同时,AMD却以超乎想象的升级步伐,向全球证明研发团队的真正实力。从第一代到第三代锐龙,事实表明,AMD已经取代Intel获得了当前台式机处理器领导地位

业内之前的观点,Intel的CPU在数据中心方面之前比AMD要强,主要原因是Intel在数据中心方面意义十分丰富的软硬件生态链,AMD才刚刚杀入数据中心这一市场,仍然缺乏相应的软硬件生态体系,而这一块的完善预测需要2-3年时间。而在PC方面,由于AMD的CPU采用了7nm工艺,而Intel仍然是10nm工艺,同等功耗的情况下,AMD的CPU性能表现更优。

另外就是企业战略方面,Intel已经全面转向AI计算,除了CPU外,用于AI计算的APU,用于边缘计算的mobileye,已经在硬件层面可实现弹性计算的FPGA芯片,英特尔都有,而且都处于全球行业领先地位,而AMD则缺乏相应的布局,GPU仍然处于游戏娱乐阶段,硬件层面的弹性计算跟xilinx结盟一起开拓云计算市场。有人说AMD要想追上Intel,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AMD主要客户:AMD自2006年以来,在中国业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把与戴尔、惠普、IBM、Sun、东芝、索尼等全球领先计算机制造商的合作拓展到中国市场,而且陆续获得了联想、方正、同方、TCL、七喜、华硕、Acer、微星、BenQ、曙光等各大OEM厂商的欢迎。

AMD采用了一种高效的、基于合作伙伴的研发模式,确保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可以始终在性能和功率方面保持领先。尤其是借助于行业伙伴的技术和资源,AMD为它的产品集成了先进的亚微米技术。它的产品通常领先于行业总体水平,且成本远低于平均成本。

AMD Fusion APU已经得到了整个业界大量硬件、软件厂商的普遍支持,都正在或即将在高性价比或主流价位上发布各种相关产品。AMD获得设备厂商支持:宏碁、华硕、戴尔、富士通、惠普、联想、微星、三星、索尼、东芝;主板厂商支持:华硕、技嘉、微星、蓝宝软件厂商支持:Adobe、ArcSoft、Codemasters、Corel、CyberLink、DivX、EA/BioW、are、Earthsim、Firaxis、Gazillion、微软IE、微软Windows、Nuvixa、Roxio、世嘉、Turbine、Viewdle、Vivu。

八、亚德诺半导体(美国—硬件和电子行业)

亚德诺半导体业界广泛认可的数据转换和信号处理技术全球领先的供应商。它的模拟器件公司发展、生产、销售高性能模拟、数字和混合信号ic,用于各类信号处理,尤其在模拟、数字信号处理用的精密高性能ic方面居领先地位。

主要产品包括:系统及ic和通用标准线性ic,另外。也生产采用组装产品技术生产的器件产品。adi生产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其代表系列有: adsp sharc 211xx (低端领域)、adsp tigersharc 101,201(高端领域)、adsp blackfin 系列(消费电子领域).

公司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norwood市,下属几个产品分部:即计算机产品分部、通讯分部、交通和工业产品分部、标准产品分部和加速计(accelerometer)分部。 模拟器件公司在全球拥有多个设计中心,分别位于新汉普郡州nashua、新泽西州的somerset、德克萨斯州的austin、华盛顿的vancouver、以色列、印度等。生产据点位于马萨诸塞州、北卡来罗纳州、加州、以色列、菲律宾,中国台湾有该公司的一个检测工厂。

ADI曾经被评为”汤森路透全球百家创新企业”。是唯一获评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100强的模拟半导体公司。2019年10月,2019福布斯全球数字经济100强榜位列85位。2020年5月13日,Analog Devices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第720位。

九、苹果(美国—手机行业)

苹果公司(Apple ),是美国全球著名的一家高科技公司,2007年由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 Inc.)更名而来,苹果的核心业务为电子科技产品,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比蒂诺。

苹果公司由史蒂夫·乔布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和Ron Wayne在1976年4月1日创立,尤其是在高科技企业中以创新而闻名遐迩,著名的产品有:Apple系列、Macintosh电脑、Macbook笔记本电脑、iPod音乐播放器、iTunes商店、iMac一体机、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等。

苹果的重要成长历程:

2017年2月,Brand Finance发布2017年度全球500强品牌榜单,苹果公司排名第二。7月12日,苹果宣布在贵州省建立中国的第一个数据中心。10月25日,苹果宣布收购新西兰无线充电公司PowerbyProxi。2018年5月25日,三星因侵犯iPhone专利被判向苹果赔偿5.39亿美元。12月11日,中国法院裁定禁售iPhone,苹果提起上诉,要求撤销中国对iPhone的销售禁令。 2019年4月16日,苹果与高通两家公司签订芯片供应协议,苹果向高通支付一笔专利费继续使用高通的移动芯片。

2020年3月,苹果因“促进用户购买新iPhone”,被法院罚款2700万美元。因价格垄断被法国竞争管理局罚款11亿欧元。

1976年,苹果的第一个标志由罗·韦恩(Ron Wayne)用钢笔画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牛顿在苹果树下进行思考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苹果也想要效仿牛顿致力于科技创新。但是这个logo图形复杂并且不容易被记忆,只在生产Apple I时使用,所以很快被苹果所抛弃。

1976年由乔布斯决定重新指定Regis McKenna公关公司的艺术总监Rob Janov重新设计一个更好的商标来配合Apple II的发行使用。于是,Janov开始制作了一个苹果的黑白剪影,但总感觉缺了些什么,“我想简化苹果的形状,并且在一侧被咬了一口(taking a bite)——a byte(一个字节),对吧,以防苹果看起来像一个西红柿,”Janov解释到。然后,Javov增加了六条彩色的、水平色条,预测,这样就完成了今天消费者所熟知的彩色苹果徽标。

1977年1月,苹果电脑公司正式注册成为“苹果电脑公司”。

1977年4月,苹果公司在首届西岸电脑展览会上推出Apple II。Apple II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此两种计算机一直到 90 年代末期,仍然可以在许多学校里发现踪影,成为个人计算机的代表作。

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执行副董事长蔡崇信表示,阿里巴巴与苹果公司正在商讨支付领域的潜在合作事宜。

2015年1月9日,苹果已招聘惠普资深高管约翰·索洛蒙(John Solomon),负责面向企业市场的产品销售。

2015年1月28日,调研公司Canalys表示,苹果公司2014年第四季度首次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最大厂商。

2015年2月21日,苹果公示,将首次推出iOS公测版。

2015年4月17日,苹果与非营利环保组织The Conservation Fund合作,在美国缅因州和北卡罗来纳州购买了逾3.6万英亩(约合22万亩)易危森林,利用这片林地为纸张、包装提供可再生材料。

2015年12月18日,”苹果和中国银联关于 Apple Pay 达成合作银联同时与三星电子也有合作,相关支付服务预计最快2016年初上线,这意味着 Apple Pay 可以在中国地区正式使用了。

2016年3月21日,苹果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康比蒂诺市举行2016年春季新产品发布会,届时将会推出4英寸小屏幕苹果手机和新款iPad。

2016年4月22日,苹果公司证实苹果两大互联网服务——iTunes Movies和iBooks Store在中国区关闭。

2016年4月,苹果公司第二财季利润下滑22.5%,收入也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滑,iPhone销量也有史以来首次下降。

2016年6月4日,苹果(中国)公司被北京市统计局列为严重失信企业,并处罚金五万元。

2016年6月份,苹果能源子公司向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提交申请,希望获批以市场价在美国六大区域电力市场销售电力。8月4日,苹果获得美国监管机构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批准,可向外界销售旗下三座大型太阳能项目生产的多余电力。

2016年7月20日,《财富》发布了最新的世界500强排行榜,苹果公司名列第九名。

2016年11月22日,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第三季度报告,苹果占据全球智能机行业营业利润的91%。

2017年2月,Brand Finance发布2017年度全球500强品牌榜单,苹果公司排名第二。

2017年7月12日, Apple宣布在中国业务扩张,在贵州省建立其在中国的第一个数据中心。通过与当地的互联网服务公司,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该数据中心将会和Apple在全世界所有其他数据中心一样,100%由可再生能源供电。

2017年10月25日,苹果宣布收购了新西兰无线充电公司PowerbyProxi。根据IHS的数据,2015年无线充电市场规模不足20亿美元,在2018年之前总市场将保持50%-200%的增长,到2019年全球无线充电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美元。

2018年5月21日,《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发布,苹果公司位列第四。7月12日,苹果公司宣布,将建立3亿美元清洁能源基金,投资中国可再生能源。

2020年3月,受新冠疫情等影响,苹果股价单日下滑50美元,总市值单日蒸发2154亿美元。苹果官方宣布无限期关闭大中华区外的所有零售店。

苹果获得荣誉

2017年2月16日,苹果被《财富》杂志评为2017年“全球最受尊重的公司”。

2017年3月6日,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发布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领袖榜单。在最能推动科技创新的公司榜单中,苹果位居第二。

2017年4月,全球十大最有钱的上市公司出炉,苹果公司排名第1。

2017年5月,福布斯2017全球品牌榜显示,苹果品牌价值名列全球第一。

2017年5月24日,《福布斯》网站发布2017年度“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榜单,苹果排名第9位。

2017年6月,英国市场调研机构凯度华通明略公司旗下BrandZ最新排名显示,苹果排名第2。

2017年6月7日,2017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发布,苹果排名第3。

2017年6 月 27 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北京国贸大酒店发布“2017 年度全球50大最聪明公司”榜单。苹果公司位列其中。

2017年7月,“2017全球最有价值的100大企业”排行榜出炉,苹果公司排名第1。

2017年7月20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苹果公司排名第9。

2017年8月15日,NetBase布全球100大最受人们喜爱的品牌,苹果排名第4。

2017年8月29日,苹果因为将语音助手Siri推广到Apple TV中获得了2017年科技/工程成就颁奖。

2017年10月,《福布斯》发布最受信赖公司榜,苹果排名第7。

2017年12月21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7年度(第十四届)“世界品牌500强”在纽约揭晓,苹果排名第2。

2018年1月17日,汤森路透公布全球科技公司100强名单,苹果排名第6位。

2018年1月10日,2018年C-NPS家电产品和信息通讯产品行业TOP3品牌:苹果以172分获得手机第2名;以173分获得笔记本电脑第1名。

2018年1月,《财富》杂志公布“全球最受尊敬公司”榜单,苹果排名榜首。

2018年1月22日,由新浪主办的“2017科技风云榜颁奖盛典”今日举行,Apple获2017科技风云榜——年度最具影响力跨国公司。

2018年2月,英国品牌价值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发布“ 2018年全球品牌500强”报告,苹果以1463亿美元位居第二名。

2018年2月20日,《快公司》在36个大类下的350家企业中评出了2018年“最具创新力”公司奖项,苹果再次夺冠。

2018年3月21日,职业社交网站领英公布了2018美国最佳雇主榜单,苹果排名第6。

2018年4月,印度品牌调研机构TRA Research发布2018年“品牌信赖报告”排行榜,苹果位居第5位。

2018年5月,全球前15大人工智能(AI)芯片企业排名榜单出炉,苹果位居第8名。

2018年5月9日,《福布斯》发布了“2018年美国最大500家上市公司”(America’sLargest Public Companies)榜单,苹果和伯克希尔哈撒伟并列冠军。

2018年5月,2017年全球最赚钱企业排行榜出炉,苹果排名第1位。

2018年5月,2018在华企业声望榜公布,苹果排名第12位。

2018年5月21日,2018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发布,苹果排名第4位。

2018年5月,福布斯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榜发布,苹果排名第1。

2018年5月,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苹果第一。

2018年5月,2018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发布,苹果排名第2。

2018年6月7日,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出炉,苹果公司名列第8位。

2018年7月19日,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苹果公司排名第11位。

2018年8月2日,苹果股价再创新高,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破万亿美元的科技公司。

2018年9月,苹果公司的原创内容Carpool Karaoke(《拼车卡拉OK》)在2018年的艾美创意艺术奖获得了最佳综艺短节目的奖项。

十、ARM(英国—硬件和电子)

英国ARM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知识产权(IP)提供商。全球超过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ARM架构 。ARM曾经设计了大量高性价比、耗能低的RISC处理器、相关技术及软件。尤其是2014年基于ARM技术的全球全年的出货量达到120亿颗,从诞生到现在为止基于ARM技术的芯片已有600亿颗 。ARM技术具有性能高、成本低和能耗省的特点。特别是在智能机、平板电脑、嵌入控制、多媒体数字等处理器领域拥有主导地位。

2016年7月18日,日本软银以234亿英镑(约合3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软银认为,凭借这笔收购,ARM将让软银成为下一个潜力巨大的科技市场(即物联网)的领导者。,此次收购成为日本迄今为止最大的外国企业收购案。如今有90%的智能手机使用的都是ARM处理器,另外在智能家电、AV电器中也已广泛使用。此次收购标志着日本软银将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人工机器人领域。

ARM处理器是Acorn计算机有限公司面向低预算市场设计的第一款RISC微处理器。更早称作Acorn RISC Machine。ARM处理器本身是32位设计,但也配备16位指令集,一般来讲比等价32位代码节省达35%,却能保留32位系统的所有优势。

1978年12月5日,物理学家赫尔曼·豪泽(Hermann Hauser)和工程师Chris Curry,在英国剑桥创办了CPU公司,1979年,CPU公司改名为Acorn计算机公司。

20世纪80年代后期,ARM很快开发成Acorn的台式机产品,形成英国的计算机教育基础。

微软公司(2011年)宣布,下一版Windows将正式支持ARM处理器。是计算机工业arm处理器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标识着x86处理器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

全球100名创新公司如下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feed=rss2&p=2026 0
中国集成电路城市争霸:无锡第三、合肥第六、苏州第七、南京第八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2024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2024#respond Tue, 13 Apr 2021 00:19:20 +0000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2024

中国集成电路城市争霸:无锡第三、合肥第六、苏州第七、南京第八

集成电路:把电路所需的数量庞大的晶体管(目前的纪录是1.2万亿个)、电容、电阻、电感、电线等元器件全都封装在一个小小的介质基片上。集成电路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精妙的发明,堪称神迹!

如果说航空发动机是制造业的“皇冠”,那集成电路就是制造业的“权杖”。“皇冠”代表荣誉,而“权杖”则是实力的体现。中国要想真正崛起,其它产业可以慢慢追,但集成电路必须全力以赴、尽快崛起。

2020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10强:上海、北京、无锡、深圳、武汉、合肥、成都、西安、南京、苏州。

一、上海

代表企业: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华力微、先进半导体、中微公司、上微公司、沪硅产业、韦尔半导体、展锐科技、上海贝岭、新阳半导体、安集微等(外国公司也很多,暂不罗列了);

产业链: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全产业链;

产值:2071亿,占全国半导体产值的20%。

目前上海有半导体企业600多家,累计投资超3000亿元,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技术实力最强、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齐全的城市,尤其是制造和设备两方面代表着中国最顶尖的实力。如果中国能生产出高端光刻机,那非上海莫属。如果中国能造出世界最先进制程的芯片,那也非上海莫属。

二、北京

代表企业:中电科、华大半导体、智芯微、大唐微电子、华虹集成电路、中星微、北方华创、有研材料、北京微电子研究所、北京讯创、中科微、国芯安、威讯联合、燕东微电子等;

产业链: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

产值:约1400亿;

北京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源地,曾经长期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老大,虽然近年被上海超越,但综合实力依然不可小觑。目前北京有集成电路企业300多家,也覆盖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尤其是设计实力非常强大,设计产值超1000亿。华大九天是中国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实力最强的公司,未来有望实现国产替代。

三、无锡

代表企业:新潮科技、长电科技、华虹半导体、太极实业、华润微、华晶微、江化微、新洁能、海太半导体、上华半导体、华进半导体、芯奥、芯朋微、卓胜微、力芯微等;

产业链:设计、制造、封测、材料;

产值:1421亿;

无锡集成电路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是国内较早进入该产业的城市,目前有各类集成电路公司近300家,综合实力仅次于上海、北京,产值仅次于上海,封测实力尤其强大,是国内集成电路三巨头之一。无锡还拥有大量合资或独资集成电路企业,如海力士半导体、海太半导体、美新半导体、英飞凌、康森斯克等。去年,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在无锡诞生,这将进一步强化无锡在芯片封测上的技术实力。

四、深圳

代表企业:海思半导体、中兴微、比亚迪微电子、汇顶科技、敦泰科技、国微电子、中科蓝汛、远望谷、瑞声科技等。

产业链:设计、制造、封测;

产值:约1300亿;

深圳集成电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海思作为华为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发展迅速,2019年销售收入达834亿,跻身世界半导体设计企业十强。而中兴微、比亚迪微电子和汇顶科技产值也都超过了30亿,发展迅速。深圳集成电路最大特点是与产品的结合非常紧密,紧跟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汽车、通讯器材等超级行业,未来有望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品化的中心。

五、武汉

代表企业:长江存储、高德红外、烽火通信、台基股份、兴福电子、梦芯科技、光华芯、敏芯科技、高芯科技、光迅科技、方晶电子、大华激光、华工激光、晶丰电子等;

产业链:设计、制造、设备;

产值:未知;

武汉有各类集成电路企业100余家,虽然数量并不占优,但长江存储在国内的地位非同一般,它承载着中国存储半导体唯一的希望,且与世界先进水平只有一代之差。可以这样说,只要长江存储做成了,武汉仅靠这一家企业就能在中国集成电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而且是贵宾席。此外,武汉的光通信、激光雷达、红外芯片也在国内傲视群雄。

六、合肥

代表企业:长鑫存储、大华半导体、力晶科技、芯碁微电子、联发科技、兆芯电子、杰发科技、先行微电子等;

产业链:设计、制造和设备;

产值:约500亿;

合肥集成电路企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本土企业较少,主要是外来企业,但合肥硬是在这片半导体荒漠中崛起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高地,这离不开合肥超前的眼光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目前拥有集成电路企业约200家,以中小企业为主,但长鑫存储在国内的地位非同一般,它承载着中国闪存芯片唯一的希望(福建晋华被西方扼杀于摇篮中),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无几。可以这样说,只要长鑫存储做成了,合肥仅靠这一家企业就能在中国集成电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而且是贵宾席。

七、苏州

代表企业:和舰科技、固碍电子、迈瑞微电子、敏芯微电子、明皓传感、中科集成、创耀科技、京隆科技、能讯高能、东微半导体、锴威特半导体、瑞红电子、金宏气体等;

产业链:设计、封测、材料、设备;

产值:625亿;

苏州拥有电路相关企业230余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五,强项在于封测和材料,其中封测企业收入达360亿元,占比近6成。苏州集成电路主要集中在电源管理、物联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差异化优势明显。目前已有三家集成电路公司上市,三家IPO排队,五家进入上市辅导。苏州集成电路产业缺少巨无霸级企业,影响了竞争力。

八、南京

代表企业:台积电南京公司、芯华章、芯行纪、凯鼎电子、欣铨科技、钜泉光电、中微腾芯、双松半导体、矽帮半导体等;

产业链:设计、制造和封测;

产值:500亿;

南京拥有大量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所,是中国集成电路大学所在地,是中国集成电路教育水平最高的城市,人才毋庸置疑。南京集成电路大企业以外来企业为主,如台积电、新思、华大九天、阿斯麦、展锐、泛林等,本土半导体企业较小,还需加大培育力度。目前南京把集成电路作为最优先发展产业,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芯片之城”。

九、成都

代表企业:振芯科技、锐成芯微、和芯微、雷电微力等;

产业链:设计、封测为主;

产值:未知

拥有电子科技大学,是专业培养集成电路、通信、信息技术人才的摇篮。成都集成电路企业也以外来为主,数量超过100家,主要集中在网络通讯、智能家电、物联网、北斗导航等领域。成都在封测领域实力强大,华天科技、士兰微、INTEL、德州仪器等国内外知名封测企业均在此有封装测试基地。本土企业中,振芯科技专注于北斗导航软硬件技术,锐成芯微专注于超低功耗模拟IP和高可靠性eNVM研发,和芯微专注于高速高精度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IP核的研发,雷电微力主要从事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微系统研发、制造。成都也缺少本土顶级集成电路企业。

十、西安

代表企业:西安微电子研究所、三星、镁光、力成、华天科技等;

产业链:设计、制造;

产值:约1000亿;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在国内集成电路领域可谓大名鼎鼎,该研究所隶属于航天科工集团,始建于1965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先驱之一,目前拥有员工5300多人,科研实力强大,参与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项目。不过西安集成电路产业的产值主要来自于外国独资公司三星、镁光和外省投资公司华天科技等,本土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希望,未来西安本土集成电路企业能挑起大梁。

欢迎关注猴军集,城市、农村、经济、人文!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feed=rss2&p=2024 0
中美之间真正的差距是什么?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984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984#respond Fri, 02 Apr 2021 01:10:46 +0000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984 中美之间真正的差距是什么?

2021-04-01 05: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瞭望智库

文 | 吴国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灼见”(ID:penetratingview),原文首发于2021年3月25日,原标题为《中美之间真正的差距是什么?清华教授极为理性的文章!》,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中美之间真正的差距是什么?

对于中美两国的科技实力,我认为国人应该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立体架构,包含着三方面:

1. 基础研究。

2. 应用研究。

3. 面向市场的开发研究。

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也是由这三个方面所决定的。但凡有一项存在短板,那么它的科技实力就是偏颇的。

二十世纪三个伟大的发现,无线电、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什么都出现在美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基础、应用以及开发研究都非常强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美国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并不惜重金投入。

二战后,美国创办了国家科学基金会(NFS),为其基础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为什么美国这么重视基础研究?

因为基础研究决定了它在原创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它能诞生多少原始创新,当“原始创新”不断滚雪球壮大,后面的应用和开发研究也会随之壮大。

如此一来,美国的科技实力自然会日益增长。

而中国的短板,恰恰就在于对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

我们的文化中,缺少对科学、真理和创造的支持。

整个近代史和现代化转型中,我们所强调的科学,很少单纯地是为了追求真理、展现个人创造力、好奇宇宙的奥秘,大部分强调的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振兴中华、为了一些文化诉求。

这就导致我们更多的会从一种功利角度、实用角度来看待科学。

在一些人看来,你搞科学,要么像陈景润一样为国争光,要么像钱学森一样保家卫国,要么像袁隆平一样解决吃饭,什么效果都没有,那还能叫科学?

所以,我们的科技创新,从骨子里就包含着“应用性目的”。

这几年科技领域的创新,尤其如此:像国家看准的,以国家财力为支撑的,集中力量办起来的工程,它们的发展都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我们的高铁、航空航天。

但缺少了基础研究的部分,我们更多的还是偏向于一些追赶型的科技创新,也就是在别人已有的技术基础之上做一些局部突破,反正目标在那,全力去做,大概怎么都能取得一些成绩。

可真正的原始创新是需要想象力的,基础研究薄弱,我们的原创能力就始终上不来。就好比别人是从头做起,而你只能拿过来做一些局部上的改进,但这是暂时的、是不可持续的。

当然,在一开始的阶段,我们需要这种模仿、这种迭代,需要这种“从1到100”的创新。

但是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我们更需要的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这才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根本。

所以,我认为我们与美国的科技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唯有从根本上扭转我们对科学、对基础研究、对创造性文化的看法,才能真正缩小二者之间的科技差距。

当然,这个路途很可能道阻且长。

2

三个因素掣肘了中国的创新能力

从长远来看,中华民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培育起我们的科学文化。

在中国文化里,很容易把科学和技术相等同。其实这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技术其实是一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事情。

而科学则是含有创造性的,最终是根植于人性自由的维度,没有自由发展的个性,没有自由的空间,创新和创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这需要教育界、科学家们,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其中至少存在三大问题,我觉得也必要和大家阐释清楚。

1. 教育方面

首先是教育方面,在科学文化的培养上,主要有3大症结:

1)当下的教育,与创新、创造的思维模式要求相悖

目前这种死记硬背、单纯记忆和服从型的教育方式需要加快改革,郑也夫老师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特别好,他说:“拉磨一年,终生无缘千里马。”

千里马必须在自由辽阔的境地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拉磨的那些驴、骡子从事的是比较单纯的简单劳动,现在我们的教育就有这样一种可怕的趋势,力图把孩子们都变成骡子、驴,不让他们成为千里马。

郑老师还有一个预言,他说:“凡是在中国接受过初等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学生,将来都不可能成为原创性的科学家。”

尽管这个说法可能有些惊悚,但背后折射的问题,我认为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的教育思想中如果不能极大程度地发挥少年儿童的个性,那么中国的科技创新就是没有根基的。

就像我们开玩笑说,从小到大都是让他听话,循规蹈矩,读到博士了突然让他创新,他能创新什么,又怎么去创新?

2)不能把学校当作“官场”来办

现在,我们的书记和校长中,有很多人按照官场那一套系统来办学校,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学校应该和文化机构一样,有一套自己的运作逻辑,但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把文化机构当“官场”来办,比如校长一般都会有任期,但校长为什么要有任期的限制呢?

校长是一个特有的文化职业,一个好校长可以干一辈子,这样他才能更好的把教育理念持续地贯彻在学校的经营建设之中。

如果把校长当作科级干部、处级干部,像训练官员一样不断地让他调岗、轮岗,学校怎么可能办得好,办得再好也不过就是一个进行流水线生产的工厂。

3)教师的思想不够开放、明朗

说实话,教育思想的转变还是比较难的。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人就是在僵化、守旧的教育思想下培养出来的。

尽管社会上一直在呼吁,但具体执行的还是这些老师,他们如果不从自身改变,这件事就会一直很难。

现在高教领域向先进教育理念看齐做得还是不错的,但初等教育还是比较封闭,死角特别多,像最近暴露出来的体罚、儿童自杀等事件,就反映出了我们初等教育的问题,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2. 科学家共同体方面

科学家共同体要呼吁科学文化,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迹象,就是我们的科学家共同体内部也慢慢养成了准官僚化的配置。

比如院士成了学术资源的主要提供和接受方,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焦点。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院士手上的钱用不完,天天想着怎么花钱,而年轻的科学家找不到钱,没有钱可用,共同体内部需要一些机制来变革。

当然,这种情况已经在改变,像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这个机构做得就不错,它有一整套匿名评审机制和同行评价制度。

我们应鼓励这样的自我调整,科学家共同体内部要形成一个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

3. 社会层面

社会上要对科学有正确的认识,这个认识会在某种意义上渗透在教育和科学家共同体里。

我认为社会上要有一种正确的风气,不要一窝蜂,好像重视一个科学家,某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就要有重大的突破,如果科学家失败了,就觉得这个人有问题或者怎么样。

过去我们一谈创新,就强调要面向市场、面向科学前沿,而一个好的科学文化还要面向全民,要让全体公民有科学意识,要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对创新的容错和鼓励氛围。

3

功利主义害了中国的创新

在当下,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功利主义,对于创新的氛围是一种极大的损伤。

从科学的根本来说,一切创造性的发现和研究本质上都是非功利的。

保持一颗超越功利之心才能进入创造的状态,不能老想着做出来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处——因为有好处的事情都是根据既往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而创造性是要打破既往的约束,开拓出新的东西,所以功利心太重了不可能做出非常好的创造性工作。

而这一点也是中国的文化比较欠缺的一部分,我们功利文化的倾向实在太重了。

我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荣誉头衔,其实就是人为制造的一种科学界功利系统。

一些发达国家科学的发展中也有荣誉系统的存在,但它是科学共同体自发组织起来的。

打个比方,西方评奖走的不是申报制度,没听说需要哪个诺奖得主先填写一张申请表。

而中国的奖项基本都要事先申报,是“求”出来的。而且申报往往还会造成浮夸的风气,就是自己吹自己,科技界和学术界也有很多例子,一些造假的事件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另外,我们在评奖的时候还要讲究地区平衡、行业平衡以及人际关系平衡,长此以往,你获了奖大家也不会认为你真的达到某个水平,而是归为平衡的结果。

这里面往往还存在一些诀窍,以至于有些人就专门玩起了这种奖,比如相互串通,这次你评我,下次我评你,完全起不到什么激励的作用了。

显然,对于科学界的奖励机制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这个奖不是超功利之心颁发出来的,而是平衡出来的,不是你凭真才实学得来的,而是单位帮你跑来的,那这个奖还有什么意思,它只能代表功利意义,而非荣誉意义。

所以一有机会我就讲,我说评奖这个过程能不能不要让人申报,这一申报就变了味,我们可以让专家来提名,然后内部讨论,慢慢地让这个奖形成口碑。

如果获得荣誉不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你的真理而向你由衷的致谢,当科学研究变成一个赚钱的生意时,民族还能有什么希望。

所以,要想真正营造出创新的氛围,就必须要在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上下功夫,让吹牛造假的代价远高于他的潜在收益,把奖金和荣誉给到真正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人手中。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培育起人们对真理的热爱,对宇宙奥秘的好奇,这才是驱动科技创新的源头所在。

否则,即便某些东西暂时做的还不错,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最终还是会落后的,甚至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

4

中国的创新需要全民的努力

那么,该如何破解这样一个科学文化上的功利主义的难题呢?

我认为这是一个系统的事情,好像找不到一个可以解开所有问题的关键扣子,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对全民觉醒的呼吁和呼唤。

从大的方面来看,科技创新问题其实是文化转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近200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保守转向开放,这个转型是全方位的,但它还没有完成。

而中国社会的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制度的建立有赖于整体文化转型的成败,如果整体上转不过去,科技也不可能单独的就转成了,这是没有过的事情。

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的科学家、教育界以及每个个体都可以在这场转型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一,科学家必须要主动说话,有意识地出来讨论观点。

如果科学家都不说话,一些人闷声发大财,一些人愤世嫉俗,这样肯定不好,很多事情没有现成的方案,只有让科学家多发言才会形成比较平衡的态势,要鼓励科学家讲话。

第二,教育上要放开,国家应容许私立教育的大力发展。

谈到科学文化时,我始终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影响是长远的,在孩子脑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约束他们的创造力,杀死潜在的可能性,十年二十年之后,很可能会造成整个民族智商和创造力的退化。

目前来看,我们的公立教育机构比较庞大、惯性很大,也难以轻易转向,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公立教育放在基本部分,让大家都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然后大力发展私立教育,以此来推动教育思想的转变,如果教育不放开,我们长远的科学创新文化将会受到巨大的伤害。

第三,无论你的社会身份是什么,身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充分理解现代竞争的实质是什么,究竟又意味着什么。

有一个事实需要讲清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被迫的,不是我们自身文化发展的结果,而是被西方文明裹挟进来的,所以有些事情会让我们感觉很别扭。

但我们要理解这个别扭,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别扭里有哪些东西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哪些东西虽然是我们内心不愿意接受却不得不接受的,哪些东西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或者是应该加以避免的,这个事情是很重要的。

在这样一个大转折时期,如果没有一个对世界大局、人类文明大局以及中西文化大局的清醒思考和正确认知,就很可能迷失在剧烈转型和变革之中。

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谈论科学文化的意义所在。

原标题:《中美之间真正的差距是什么?》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feed=rss2&p=1984 0
人口不到1亿的德国为何能打造2300多个世界名牌?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975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975#respond Wed, 31 Mar 2021 07:57:27 +0000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975

人口不到1亿的德国为何能打造2300多个世界名牌?

发布时间:2021-03-30? 07:32? 文化达人,优质创作者

高度文明的社会、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公平有序的法治化管理、相对平衡的财富分配、不受歧视地得到广泛保障的社会福利系统,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之上。

这个概念体系应该基于正确的信念,不然就华丽苍白了。人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处理社会关系中的许多问题。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德国鲁尔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欧洲交通的运输枢纽。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它周围有9个较为发达的邻国。

自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以来,这个中心地理位置变得尤为重要,其间航运、陆、空道路条条经过德国。它是欧盟和北约的一员,德国被称为“欧洲的走廊”也位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

便利与欧洲其他国家及工业区贸易往来的优越地理位置。鲁尔地区拥有优越的煤炭资源,他的储蓄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三,煤炭拥有量占全国的90%。煤炭种类齐全,煤炭质量优良,热值高

德国鲁尔地区的地理位置大致位于欧洲中部,鲁尔地区铁路运输网密集,面向东西,公路四通八达。沟通4条流水河和4条河的运河网为鲁尔地区提供了便利的航行条件。鲁尔地区是世界上尤为重要的工业区,其消费市场是以德国为中心,辐射欧洲甚至全世界。

德国早期重工业等产业发达,此后第一、第二产业铺天盖地

逐渐成熟的匠人精神

工匠精神成为德国制造业必须跟随、内化、实践的基因,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工匠,与工匠紧密相连。自2016年以来,德国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引得各国开始效仿起德国的“工匠精神”。

但德国的“工匠精神”不是说模仿就能模仿的,德国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曲折的历史发展和精密细致的手艺。这种德国独有的精神和德国力求上进的精神品格才会使德国的先进技术遥遥领先。英法与60年代开始产业革命的先驱国家不同。德国作为欧洲内陆国家,产业革命起步较晚。

但因为德国刚起步时人才和技术的缺乏,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德国的工业制造业非常落后,远不如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正因为如此,德国当时的领导人出台政策借着向其他国家学习的理由,开始效仿英法国家的先进技术来完善自己的制造业。所以这才在其他国家留下了极差的形象,使德国的名誉严重受到损害。并且当时英国的一个知名人物制造的刀具和剪刀还被德国的某些企业所模仿,成为了德国所生产的物件。

不仅如此,德国还将生产出来的东西又重新卖给了英国,还加大宣传力度声称自己生产的刀具和剪刀经久耐用,没有什么可以媲美。这严重地引起了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的不满,使英国人民开始抵触德国制造,使当时德国的产品成为了偷窃,廉价,低质量的代号。

而在1887年,英国为了抵抗德国制造,制订和修改《商标法》条款时明确规定所有德国的商品必须打上 “德国制造”的标签,否则就不接受德国商品,这无疑是一种侮辱。其目的在于揭露产品的来源,引导消费者的共鸣,从而使消费者抵制“德国制造”。德国企业知道此事感觉到英国对他们的侮辱,自此开始了自身发展的进程。

为了改变其他国家对“德国制造”的不良印象,塑造自己的工业品牌优势,德国于1887年开始觉醒,进行了一系列的全面改革。大部分企业把质量问题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占领全球市场,市场是质量,不是便宜货”的口号,就开始了严格要求产品质量。这时德国政府也齐心协力要德国制造现状。人民和政府联起手来共同抵抗困境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德国人民开始发愤图强改变当时现状,使德国近几年的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甚至在其他的领域德国制造优胜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自此德国制造逐步地发展起来,甚至在一些领域数一数二名列世界前茅

“工匠精神”的中坚力量

德国不只是懂得努力,还及时做出改变,让自己的产品更适合市场需求。因此,他们发明了许多绿色植物设备和农具,以方便人们的生产。然后充分发挥敬业的敬业精神,这样才能生产出让世界满意的产品,根本不需要销售。

德国人不需要为了节省成本而摧毁“德国制造”的金字招牌。只要屹立不倒,德国产品就永远畅销全球。综上所述,德国虽然人口不到1亿,但拥有2000多个世界知名品牌。原因是它将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德国的人数不多,但是“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句话没错,德国人民都很爱岗敬业,认真刻苦。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

德国人民天生都是固执的,所以德国公司两极分化很严重,有的在泥潭里拔不出来,有的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好评如潮。然而,德国没有一家公司是一夜暴富的。他们不会投机取巧的。只要找到自己适合的领域,就能努力工作,专心学习。

另一方面,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商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他们可以失去良心,标榜自己的好品质和低价。德国人从来不相信有这种说法。首先,他们的工业原料很多需要进口,所以成本肯定会高;其次,他们内心的手艺不允许他们偷工减料。

所以德国产品虽然比较贵,但是很耐用。德国人的追求是赚钱,同时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现在的中国人总在学手艺。什么是工艺?问心无愧是第一要务。如果古代的工匠都是投机取巧的,世界上就有那么多精美的工艺品流通。

政府还在法律、制度和职业教育领域不断出台政策,这种精神逐渐成为德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一种基因,需要人们在制造业中遵循、内化和实践。正如赫尔岑说过:“科学要求所有的人都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切,不要别有用心,以便获得平静知识的沉重十字架的报酬。”

德国人无论在工作,生活,交际上,都是工业化的习惯。讲究的是精准。这不是不战败国的问题,是基础的国民素质问题。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好坏与政府治理是密切相关的。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并非如此,它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特征。所以一个国家有这种工匠精神成功是必然的!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feed=rss2&p=1975 0
世界八大芯片产业中心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915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915#respond Wed, 24 Mar 2021 01:59:16 +0000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915

世界八大芯片产业中心

发布时间: 2021-03-21? 21:23? 优质创作者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芯片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如果按照功能划分,芯片大体上分为微处理器(MCU),内存芯片,标准芯片和SoC(系统级芯片);如果按照生产环节,可以分为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芯片设备制造。目前半导体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并且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体系。比如晶圆设计在美国完成,而生产可能会在其它国家,完成后再送到另一个国家进行封装测试。就芯片制造环节来说,比较重要的前端环节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像马来西亚,越南也会有一些封装测试工厂。

众所周知,芯片产业是一个技术,资金,人才高度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在世界顶尖大学的附近或者高科技企业聚集的地方,往往会形成一些芯片产业中心,像美国的硅谷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半导体产业研究重镇。当然,在世界各地,类似这样的半导体产业聚集地还有不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世界八大芯片产业中心。

首先,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半导体产业中心依然是美国“硅谷”,整体来看,“硅谷”是芯片产业链最完整,竞争力最强,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芯片产业中心,生产的芯片约占全美国的三分之一。全球最大的芯片企业和微处理器制造商-英特尔公司,就位于美国硅谷。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面,英特尔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企业,英特尔是一家IDM,也就是涵盖设计,制造,封测等垂直一体化的芯片供应商。

而全球5大芯片设计企业,有4家总部位于“硅谷”,包括博通,高通,英伟达和AMD,当然这里面还包括自研芯片的苹果公司,FPGA巨头赛灵思。由于拥有强大的芯片设计能力,硅谷实际上也是全球芯片代工产业最重要的市场源头,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美国三大芯片设备供应商应用材料公司,科磊,泛林研发的总部也都在“硅谷”。

第二,得克萨斯州,如果说“硅谷”是美国芯片产业的研发和设计中心,那么得克萨斯州就是美国芯片产业的制造中心。该州的晶圆工厂主要集中在达拉斯和奥斯丁,总共有15家晶圆工厂。达拉斯是TI(德州仪器)的总部所在地,而TI总共在德州拥有5家晶圆工厂,而中国两大芯片龙头企业的台积电,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忠谋,张汝京均出身于德州仪器。作为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供应商,TI的市场份额远远领先于其它厂商。此外,三星电子在该州拥有一座12吋晶圆工厂,Qorvo拥有3座晶圆工厂,恩智浦有3座工厂,英飞凌,高塔半导体,X-Fab各有一座工厂。

第三,韩国京畿道,整体来看,韩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芯片产业生产国,三星电子,SK海力士在存储芯片市场处于垄断地位。而韩国芯片生产的大部分产能又都集中在京畿道。从三星电子来看,目前在韩国的晶圆工厂有5座(其中12吋晶圆厂4座,8吋晶圆厂1座),分别位于华城,平泽等地,主要产品包括逻辑芯片代工,图像传感器,存储芯片等。京畿道的韩国芯片企业大都是IDM,覆盖从设计,晶圆制造以及封装测试环节。而从事专业代工的企业有东部高科等。

第四,中国台湾省,台湾地区是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基地,而主要晶圆工厂分布于北部的新竹,南部和中部的科技园区。在新竹科学园,这里是众多芯片企业总部所在地,包括代工企业台积电,联电,世界先进半导体;芯片设计企业联发科,联咏,瑞昱;硅晶圆企业环球晶圆等。而在中部,南部的科技园区,同样拥有众多的晶圆工厂。目前代工龙头台积电在台湾地区拥有12吋晶圆工厂4座,8吋晶圆工厂4座。

第五,日本九州岛,日本芯片产业以IDM为主,尤其在功率半导体,图像传感器,闪存等领域拥有优势。日本芯片企业的研发部门大都位于东京等大城市,九州岛以芯片生产为主,产值约占日本总产值的30%左右,其中比较大的工厂包括索尼的12吋晶圆工厂,瑞萨电子的8吋晶圆工厂,三菱电机的IGBT工厂等。

第六,德国德累斯顿,德累斯顿也被称为德国的“硅谷”,这里聚集了美国芯片代工企业格罗方德,本土芯片巨头英飞凌,博世等。英飞凌是功率半导体市场的领导者,博世在汽车电子,MEMS传感器领域拥有很强的实力,两家本土企业都以IDM模式为主。格罗方德是全球三大晶圆代工企业之一,德累斯顿工厂也是格芯最早建立的晶圆工厂。

第七,新加坡,新加坡拥有完整的芯片产业体系,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及封测等环节,其中大部分是外资企业,包括有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晶圆代工企业格罗方德,台积电,联电等。其中美光科技拥有三座NAND闪存工厂,包括部分研发业务,目前该工厂是美光在亚洲地区的主要研发和生产中心。

第八,中国上海,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芯片产业重镇,聚集了中芯国际,华虹,台积电等芯片代工企业,其中国内芯片制造龙头中芯国际拥有12吋晶圆厂2座,8吋晶圆厂1座,这里聚集了国内一流的芯片产业人才,拥有完整的产业生态,在芯片制造,设计,材料,半导体设备领域都有一批领军企业,像芯片设备领域,就有上海微电子,中微半导体等,目前上海地区也是国内芯片产业布局最完善和最集中的城市,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芯片工业重镇。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feed=rss2&p=1915 0
全球五大航空发动机巨头都是谁?(附世界十大发动机)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903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903#respond Thu, 18 Mar 2021 00:32:40 +0000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903  

全球五大航空发动机巨头都是谁?(附世界十大发动机)

发布时间:2021-03-17? 11:58?

全球五大航空发动机巨头都有谁?(附十大发动机)

一、F-135型涡扇发动机(美国)

美国的F135发动机是基于F-22的F119发动机的核心机和主要结构研制的。 F135发动机加力推力超过18吨,推重比超过10。其中,用于F-35B的型号不但使用了R79发动机的技术,还集成了著名的发动机巨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升力系统,让该机能够实现短距起飞垂直降落(STOVL)。

F135,是由美国著名的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研制的加力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超过18吨(4万磅),F135发动机是基于F-22的F119发动机的核心机和主要结构研制的。由于美国海军陆战队与英国皇家海军预计采用的F-35B战斗机必须能够做到垂直起降,因此,F135也可以加上向下弯折的三轴承旋转喷管。但是这个喷管只有在垂直起降的场合使用,可以大大地缩短起飞、降落距离。而其他F-35则不使用这项设计。

F135使用了F119的核心机,配合高效的6级高压压气机,1级高压涡轮和高效的风扇(由一个2级的低压涡轮驱动)。F135采用了BAE系统公司的全权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FADEC),为了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可保障性,F135大量采用外场可替换部件(LRC),其零部件数量比F119减少了大约40%。F135发动机是F119发动机的衍生型。

F135发动机采用与F119发动机基本相同的核心机。为提高推力,增加了发动机的空气流量和涵道比,提高了发动机的工作温度;为了获得短距起飞和垂直着陆能力,垂直起降型增加了新颖的升力风扇、三轴承旋转喷管、滚转控制喷管。其3级风扇采用超中等展弦比、前掠叶片、线性摩擦焊的整体叶盘和失谐技术,在保持原风扇的高级压比、高效率、大喘振裕度和轻质量的同时,将风扇的截面面积增加了10%-20%。6级压气机与F119发动机的基本相同。

安装了F-135发动机的F-35也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机体厚度最大最粗壮的战斗机,外号被称为”。F-35战机的一个特点就是机体的迎风阻力很大,高空的最大飞行速度能达到1.6马赫左右,这些都是拜F-135发动机所赐,

二、F-119涡扇发动机(美国)

美国的F-119型航空发动机是一款双转子加力式涡轮扇发动机,是F-22战机的指配航发,在不开加力的情况下就可轻松实现超音速巡航,其强大的推力可使F-22具备短距起飞的能力,该发动机还采用了一定的隐身设计。

F119低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是普拉特·惠特尼公司为美国第四代战斗机项目研制的先进双转子加力涡扇发动机,其设计目标是:不加力超音速巡航能力、非常规机动和短距起降能力、隐形能力(即低红外和雷达信号特征)、寿命期费用降低至少25%、零件数量减少40~60%、推重比提高20%、耐久性提高两倍、零件寿命延长50%。

在80年代初,确定的循环参数范围是: 涵道比0.2~0.3;推重比大于10;总增压比23~27;涡轮进口温度1577~1677℃(1850K~1950K);节流比1.10~1.15。F119发动机装备了美国的F-22战斗机、YF-23试验机。

F-119发动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动机之一,F119涡轮风扇发动机是双转子小涵道比加力涡扇发动机,是采用可上下偏转的二维矢量喷管、偏转角度达20度且推力和矢量由数字电子系统控制的一种发动机。最大推力可以达到18吨左右,F-119出色的性能保证了F-22很长时间内坐稳了世界战斗机榜首的位置

F119是为美国第四代战斗机(若按俄罗斯标准是第五代)F-22研制的推重比10一级的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它采用了普惠公司多年的经验和新技术,尤其在结构和性能上代表了已经投产的发动机的最高水平。截至2011年6月,普惠公司向空军交付了466台F119发动机,累计飞行时间超过38万小时,其中20万小时是作为F-22的动力装置。

在F119基础上,普惠公司再次推出F135,成为美国另一种正在研制中的第四代主力战机F-35“闪电”II的惟一动力,迄今已经交付23台,累计飞行1000架次、1450飞行小时和110次无缺欠垂直着陆,试飞完好率保持在98%。

因此,F119和F135是今天美国两种四代机唯一投产的发动机,成了令普惠公司最值得自豪的事情。2011年5月初,普惠公司把一台试飞用的F135捐赠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1983年9月,美国空军同时授予普·惠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资金各为2亿美元,为期50个月的验证机合同。普·惠公司的PW5000是一种强调应用成熟技术的常规设计;而通用电气公司的GE37则是一种新颖的变循环发动机,其涵道比可在0~0.25之间变化。

此后,这两种验证机分别编号为YF119和YF120,并于1986年10月和1987年5月开始地面试验。经过广泛的地面试验和安装在YF-22和YF-23上的初步飞行试验后,1991年4月,F-22/F119组合被选中。根据美军方有关人士谈到选择F119的原因时说,由于F120技术复杂,尚未经实际验证,因而研制风险较大,而且变循环设计也增加了结构和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和重量,因此,维修比较困难,寿命期费用比较高。

在选择发动机时,主要考虑风险和费用两个因素,而在技术先进性没有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F119已积累3000多地面试验小时,而且其中1500h带二元矢量喷管试验。

在F119上采用的新技术主要有: 三维粘性叶轮机设计方法、整体叶盘结构、高紊流度强旋流主燃烧室头部、浮壁燃烧室结构、高低压涡轮转向相反、整体式加力燃烧室设计、二元矢量喷管和第三代双余度FADEC。此外,还采用了耐温1070~1100℃的第三代单晶涡轮叶片材料、双性能热处理涡轮盘、阻燃钛合金Alloy C、高温树脂基材料外涵机匣以及用陶瓷基复合材料或碳-碳材料的一些静止结构。

在研制中,注意了性能与可靠性、耐久性和维修性之间的恰当平衡。与F100-PW-220相比,F119在外场可更换件拆卸率、返修率、提前换发率、维修工时、平均维修间隔时间和空中停车率分别改进50%、74%、33%、63%、62%和29%。在研制中,为满足提高推力的要求而增大风扇直径,还遇到了风扇效率低、耗油率高和低压涡轮应力大的问题。F119在1997年交付第1台生产型发动机,装F119的F-22战斗机将于2002年具备了初步作战能力。

参考航空发动机大国美国及俄罗斯数据,若要成功研制一款发动机,往往都是经过几十台试验发动机,且具有成千上万地面和空中试验小时堆出来的经验。美国研制F119用了84台试验发动机。俄国研制ali31-f用了51台试验发动机。上不封顶,哪怕是完成地面测试,也需要数台试验发动机。

三、WS-15发动机(中国)

中国的WS-15型航空发动机被称之为“峨眉”,是中国研发的一款小涵道比矢量涡扇发动机,是歼-20战机的指配航空发动机。由中国的606/624/614所和113/410/430厂等组织研发,技术验证机于2006年就已试车成功,于2014年最终定型,保节点是在2020年全面完成研发并装配歼-20战机。

WS-15型航空发动机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在研制我国第四代战斗机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1年中航黎明完成了ws-15验证机的交付。

从之前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624所)工作会上获悉,推重比为9的涡轮风扇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机已于2005年7月上旬在台架运转试车时,各种性能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转速推到地面最高转速(换算转速102.2%)。”峨眉”航空发动机的技术验证机在2006年5月首次台架运转试车成功。2013年3月发动机完成设计定型试验。

中俄早在1992年春天就展开了谈判,时间达3年。主要是因为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很差,尤其用于军工科研的经费非常少,同时因为在92年明斯克马丘丽莎会议雅克-141被终止后,R-79发动机没有了失去了对象,同时也没有其他的战斗机使用此发动机,所以,”联盟”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联合体(原图曼斯基发动机设计局)的经济状况非常差,就是在这种状况下,1995年6月,中俄签订了转让R-79发动机生产许可证的协定。

1996年8月,俄罗斯的”联盟”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联合体向中国方面交付了R-79发动机的全套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 ,特别是引进了制造R-79发动机核心机的生产设备及生产制造工艺资料。遗憾的是,用于雅克-141的R-79B-300发动机矢量喷管技术却没有得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让俄罗斯经济再次陷入多重危机,中国此时不仅购买了用于雅克-141的R-79B-300发动机矢量喷管技术,同时也取得了莫斯科联盟航空发动机科技集团研制的推力为20吨的R179-300发动机设计方案和R-79M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R179-300发动机是为垂直起飞歼击机雅克141研制的R-79V-300发动机的进一步发展。

1996年初,江和甫协同刘大响院士负责组织”九五”国防重大背景(垂直起降歼击机的计划)的预研项目——某新型涡扇发动机(以R-79发动机为基础进行深度开发)关键技术预研工作。组织完成R-79发动机的核心机的测绘仿制工作、R-79发动机的高压压气机、燃烧室、涡轮三大核心部件等比例的测绘仿制工作。

624所在取得了莫斯科联盟航空发动机科技集团研制的推力为20吨的R-79-300发动机设计方案和R-79M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后, 研制了YWH一30-27核心机。YWH一30-27核心机就是以R-79发动机核心机为基础进行深度开发的。CJ-2000是以YWH一30-27核心机为基础进一步开发的,WS-15是CJ-2000的型号研制的代号。

我国研发了最先进的涡扇-15发动机,其推力将达19吨,推重比达到10左右,性能将接近美军F35的F135发动机。尽管国产发动机的材料和工艺较美国仍有很大差距,但能在推力和推重比等关键指标方面赶上美国先进水平已十分不易。如果从90年代项目全面启动来看,国产发动机用30年时间事实上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未来随着涡扇-15不断成熟,歼-20将彻底告别“心脏病”的困扰。

长久以来

,国产发动机的推重比一直上不去,一个是材料问题,另外一个是设计和加工的问题。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前表示,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航空航天发动机用材料、高温高性能高铌钛铝合金材料将步入产业化阶段。新型合金可提高涡扇叶片的耐高温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发动机进气口温度,添加发动机推力。相比欧美日本等国家用的镍基耐高温合金,中国研制高铌钛铝合金耐高温密度超过一半,更加关键的是,由于高铌钛铝合金的密度低一半,能够大大减轻发动机的重量,从而极大提高了发动机的推重比。

AL-41涡扇发动机(俄罗斯)

俄罗斯的AL-41第五代航空发动机,是留里卡土星公司的产品,已成为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通用的发动机,该发动机的发展基础是留里卡设计局开发的AL-31系列,1985 年开始研制, 总设计师是车金博士。

AL-41第五代航空发动机是一款俄罗斯为当时新型战斗机设计的涡扇发动机。其早期型号AL-41F1A是由AL-31F发动机发展而来,即为AL-31的117S型,用于苏-35BM和PAK-FA的早期原型机T-50。而后期真正的AL-41F具备了全新的内核,最初是为米格1.44设计的,将用于之后的俄罗斯五代机PAK-FA。

AL-41是俄罗斯土星公司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一款五代机通用型航发,前型为AL-31系列,从当前俄罗斯官方披露的性能数据来看,AL-41无论是从加力还是推力都要优于美国的F-119型,最大的短板就是寿命仅为后者的40%左右。

俄罗斯第四代半战斗机苏-35S战机采用了全新的航电系统,其机载雷达是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据称这款雷达的作用距离约350-400公里,在对空模式下,可以同时跟踪30个空中目标,并且同时攻击其中8个;对地攻击时,可以同时精确攻击4个地面目标。据称这款雷达也是目前作战性能最强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可以说苏-35S也是目前俄罗斯空军现役战机中最先进的机型。

苏-35S战机另外一个特点是装备两台AL-41F1S涡扇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约86千牛,最大加力推力约142千牛。这款发动机曾经计划装配米格1.44战斗机,后来这款发动机开始配装苏-35S战斗机和早期的苏-57战斗机。

WS-10B发动机(中国)

WS-10B型发动机是在“太行”发动机核心机的基础上进行重构升级,融合了俄罗斯AL-31系列发动机的部分设计理念,总计突破100余项核心技术,当前已开始大批量投产,主要装配在中国的歼-10系列、歼-11B和歼-20(技术验证)等战机上。

歼-10B的高机动性能,得益于WS-10B太行矢量发动机输出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推力可达13.5吨以上,除了装备歼-10B战机以外,也非常适合歼-11BS、 歼-16 这类多用途机型, 加速时间不须太苛刻,但上下推力值大,可靠性非常高。  一般认为WS-10B性能更优异,毕竟是一款矢量发动机,通过尾喷管偏转,利用发动机产生的推力,获得附加的控制力矩,实现飞机的姿态变化控制。因此,歼-31一旦装备WS-10B矢量发动机,机动性能将更加突出,

对于WS-10,之前全国政协委员、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透露,”我们让外界震惊的不仅是技术,还有速度。”孙聪介绍说,”目前,歼-15采用的是WS-10,是国产发动机,根据载弹量的不同,作战半径可达到1000公里左右,在火控雷达、制导导弹等方面也取得较大进步,各项指标已达世界第三代舰载机水平。”

AL-31FN涡扇发动机(俄罗斯)

AL-31FN型航空发动机是上世纪70年代研制的,其前身为AL-21F,是俄罗斯当前出口量最大、装配最广泛的一款三四代战机的通用型发动机,主要装配在苏-27、苏-30、苏-35等系列战机上。AL-31F的结构形式是双转子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推力范围:加力12250daN,中间7620daN。每台价格300万美元。

苏-27系列飞机是当今世界上典型的第三代歼击机,自问世以来,曾经创造了快速爬高的多项世界纪录,尤其是普加乔夫驾驶的苏-27飞机还首创了著名的高难度”眼镜蛇”机动飞行动作。俄媒称,俄罗斯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卡申曾经指出,AL-31FN由用于装备苏-27/30双发重型战斗机的AL-31发动机发展而成,是俄方专门针对中国空军最新型的歼-10单发战斗机研制的。他表示,歼-10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第四代战斗机,堪称中国航空工业的骄傲。

AL-31F发动机,无疑是一台十分优秀的第四代军用涡轮风扇发动机,由于它在苏-27及其改进型苏-30MK、苏-33和苏-35等型号上的采用,因此,该型号的改进型发动机即使到了2015年左右依然能够在国际军机发动机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AL-31F系列发动机在国际市场上将具有较强竞争力。

作为全球第四代发动机,AL-31F依然有多项参数指标不尽如人意。为适应21世纪的战争环境,早期的AL-31F发动机已非改进不可,尤其是推重比和启动机的启动海拔高度偏低是它最主要问题。

据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要提高AL-31F的推力等级,需采取:一是提高风扇通气流量;二是提高涡轮前的进气温度;三是改善燃烧室组织燃烧的质量,扩大稳定燃烧的工作范围;四是改善涡轮冷却气流控制系统等技术途经。

EJ-200涡扇发动机(英国)

EJ200涡轮风扇发动机,是欧洲四国联合研制的先进双转子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用于欧洲联合研制的90年代战斗机EFA(现编号EF2000)。参加研制工作的有英国罗·罗公司、德国发动机涡轮联合公司、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和西班牙涡轮发动机工业公司,它们各占份额33%、33%、21%和13%。1985年8月,先由英、德和意大利三国集团发起EFA计划,同年9月西班牙加入该集团。1986年12月,负责EJ200发动机研制的欧洲喷气涡轮公司(Eurojet Turbo GmbH)在慕尼黑注册。1988年11月签订发动机研制合同,同时首台EJ200设计验证机在德国慕尼黑运转。

1989年12月,三台设计验证机共积累运转650h,达到设计验证机要求。1991年10月EJ200原型机首次运转。计划将制造20多台原型机用于地面和飞行试验。

EJ200发动机可能的用途有: 垂直/短距起落欧洲战斗机2000、”狂风”战斗机改装、F/A-18、意大利马基航空公司与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合作研制的AMX、”阵风”、巴基斯坦的F-7和印度的LCA战斗机。

EJ-200型航空发动机研发于上世纪90年代,除了装配在EF-2000战机上,还适用于“狂风”、F/A-18、阵风等战机,是欧洲当前的主流发动机之一。

M88涡扇发动机(法国)

M88型航空发动机采用了三维设计技术,分为21个模块设计,十分有利于快速更换和维修,当前已装配在了“阵风”战斗机上,是法国航空航天较为自豪的高精尖产品之一。

M88是为满足90年代多用途战斗机研制的一种先进双转子加力式涡扇发动机。M88方案研究研发开始于70年代末。1983~1986年第1阶段核心机试验时,涡轮进口温度为1427℃,1987年第2阶段核心机试验时达到1577℃。

M88-2于1989年3月开始地面台架试车。1990年2月,在”阵风”D上与一台F404混装进行飞行试验,1992年第三季度完成生产型发动机定型试验。计划于1996年交付生产型发动机。

整个研制计划包括5500地面试验小时和4000飞行试验小时,研制费用为16亿美元。按照飞机任务要求,在循环参数选择上采用尽可能高的涡轮进口温度、中到高的总增压比和中等涵道比。采用的新技术主要有三维有粘叶轮机气动计算方法、单晶涡轮叶片、粉末冶金涡轮盘、树脂基复合材料(PMR-15)外涵机匣、陶瓷基复合材料喷管调节片和余度式全权数字式电子控制系统。

与阿塔9K50相比,M88-2长度短40%,重量轻45%,推重比高88%。初始故障间隔时间100~150h。

法国的战斗机和攻击机装备的发动机,长期以来都是单转子结构。尤其是“阿塔”系列涡喷发动机几乎一统了当时法国开发的所有战斗机、攻击机和轰炸机的动力系统,即使是“幻影”2000上的M53涡扇发动机,也有着“超级阿塔”的别称。

事实上,单转子结构发动机高、低压段的转速只能取一个中间值,不能取相应的优化转速,涵道比也不能过大。假如涵道比过大,其带来的后果将是加力比小而加力推力不大。

WS-13发动机(中国)

WS-13发动机被称之为“天山”,是在RD-33的基础上由中俄联合设计研发,推重比为14,寿命2400小时,主要装配在中客ARJ21、中运等机型上。

中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中推涡扇发动机WS-13,其最大加力推力达到了86KN,基本上领先俄制RD-33发动机。若大修时间和油耗能够进一步降低,这款发动机的性能有望达到了M-88和EJ-200的标准。

十、RD-93涡扇发动机(俄罗斯)

俄罗斯的RD-93涡扇发动机由克里莫夫公司研发,可达到在近17000米的高空实现2000公里以上的时速,是俄罗斯大批投产的航空发动机之一,其寿命为2000小时,主要装配在米格-29系列战机上。

RD-33是第一种量产型发动机,使用于MiG-29和MiG-29UB双座教练型上。第一代于1976年开始出厂递交飞机公司。第一代RD-33的翻修间隔(Time Between Overhall,TBO)为300小时,第二代之后提高至1600小时,第三代将可以达到2000小时。

RD-33改良型,提升了涡轮前的燃烧温度,同时也提高了推力输出。使用在MiG-29K与MiG-29M上。

全球五大发动机巨头

全球五大航空发动机生产商分别是美国通用电气、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和美国普拉特·惠特尼、法国赛峰、德国MTU。

1、通用电气英文简写GE,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动力和设备制造商,它的发动机以可靠性强、性价比高而著称,历来被业内认为是“最好”的发动机,比如世界上单台引擎推力最强的民航发动机GE90、最优越的民用引擎CF6-80C/E、最强大的涡轮轴发动机CT7-8系列都是GE的杰作,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广泛的波音737使用的CFM56发动机也是GE牵头研发的。

2、罗尔斯·罗伊斯:也是劳斯莱斯,英文简写RR,是全球涡扇发动机领域里仅次于GE的品牌,是英国主导的国际型企业。它的发动机市场占有率也相当高,包括波音787使用的低噪音发动机“遄达”1000系列、世界上噪音最小的客机产品A330/340系列使用的“遄达”500/700系列都是RR的杰作,号称世界最先进中型直升机的AW101使用的RTM332也是RR的产品。

3、普拉特·惠特尼简称普·惠,英文简写PW,是全球著名的直升机用涡轮轴发动机、民航及军用涡桨/涡扇发动机制造商。比如F-16的标配动力之一就是PW的,目前世界上最领先的6吨级中型直升机AW139使用的发动机和我国武直-10目前使用的PT6C-67C都是PW的产品,我们的最先进的支线客机新舟600的引擎也是普惠的技术。

4、法国赛峰:法国赛峰集团是世界一流的航空发动机和设备制造商,拥有四大核心专业: 航空航天推进,航空航天设备,防务-安全和通讯,用于民用及军用市场的飞机、直升机、导弹、航天推进器及其设备。赛峰集团参与了世界上许多大型航空航天项目,且通过独立开发或进行合作均位居全球或欧洲的领先地位,其麾下的斯奈克玛公司承担了欧洲阿丽亚娜1-5型火箭及液体助推器所用推进系统的设计和研制工作。

赛峰集团长期处于“全球航空航天100强排行榜”前15名的位置,现在是仅次于美国联合技术(UTC)、GE航空集团的全球第三大航空航天设备供应商。而且从这十多年来的发展看,它就像是法国的“联合技术(UTC)”一样。赛峰集团目前主要有六大板块业务,最主要的是飞机发动机制造,其主力是与GE的合资企业CFMI。CFMI已成长为世界一流的涡扇发动机制造商。事实上,斯奈克玛(SNECMA)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实力十分强劲。尤其是1966年推出的奥林巴斯593发动机世界一流水平。赛峰集团掌握着光电、航电、导航、电子及关键性软件领域的尖端技术。赛峰集团研发并销售用于瞄准镜、潜望镜、红外摄像仪以及多功能望远镜的陀螺稳定装置,并提供世界领先水平的惯性导航系统。赛峰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包括指纹识别、虹膜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

5、德国MTU:MTU为德国戴姆勒-奔驰集团属下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柴油发动机制造商,其柴油发动机功率从35kw-9000kw,广泛用于舰船、重型汽车和工程机械、铁路机车。德国MTU作为陆用、水用和铁路推动系统以及发电设备引擎的供应商,MTU以其领先的技术、高可靠性的产品以及一流的售后服务,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MTU一向以输出功率大、效率高、体积小并且经久耐用而闻名于世,但其偏高的价格也限制了MTU的产品绝大部分只应用在军舰、坦克、核电、运输船、铁路机车等要害领域。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主战坦克使用的都是MTU系列柴油机,比如”挑战者”2E,豹2系列。

美国通用最大特点是军民并举。通用航空发动机制造业务规模最大、利润最高。尤其在营收规模上拥有绝对的优势,通用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通用的主力拳头产品是各种发动机。通用在军用发动机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民用发动机领域通用一骑绝尘,通用独占全球55%的市场份额,在燃气轮机上实力十分强劲,值得一提的是,LM2500是通用的另一个王牌,并且成为西方国家乃至全球最成功的舰用发动机,装备了至少29个国家的军舰。

由于航空发动机业务和谱系最为广泛,覆盖了美国大部分军机及民机。全部几乎覆盖了美国空军所有三代的战机、轰炸机、攻击机、武装直升机,同时还覆盖了海军大部分非核动力主力战舰。F404装备在美国舰载机主力F-18系列飞机上,还有闻名遐迩的B2隐身轰炸机上的发动机。其唯一的空白,在美军四代机领域。

全球超过大半的民用客机是严重依赖通用发动机的,无论是商用航空还是通用航空。通用单台引擎推力最强的GE90,它是波音主力777的动力,其中,CF34广泛用于各个型号的支线飞机和公务机,而CF6-80C/E是最优越的民用引擎,CT7-8系列是最强大的涡轮轴发动机。

英国罗罗最大特点是以民用为主。英国罗罗70%的业务是航空发动机制造。在世界航空发动机市场上,它的市场占有率仅仅次于美国通用。

罗罗拳头产品是提供宽体客机动力。是全公司的主力拳头产品。罗罗在航空发动机制造中,民用业务占比曾高达75%,收入占比曾长期保持在50%左右,它80%的订单为遄达系列,而防务收入仅在15%~20%之间。

罗罗是全球干线客机发动机市场的大鳄之一,它独立研制的RB211系列三转子发动机是现如今最成功大型民用航空发动机系列之一,尤其与普惠等联合研制的V2500发动机是空客A320系列发动机市场的强力竞争者。

实际上,罗罗弱点同样也不少,比如在波音787飞机上,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的订单中,其中罗罗发动机仅22架,而通用高达46架。

罗罗已退出了单通道飞机的竞争,主要放在双通道飞机市场。值得期待的是,罗罗现正在大力投资新的齿轮式传动型宽体客机发动机。

美国普惠最大特点是以军用为主。普惠是以活塞式航空发动机起家的,并且与美国航空工业一起成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军民用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维护商之一。

普惠航空发动机以军用为主。至今依然是美国的主要国防承包商之一,几乎“垄断”着美国军用航发市场。普惠拥有近2.2万台军用发动机在22个国家服役,称之为最强军用航发。在军用小涵道比涡扇市场,GE始终被普惠压制。它的军用动力产品尤其以F100和F119发动机为代表,并且是F-22和F-35战机的唯一动力供应商。

普惠在商用航空发动机市场极具活力,重要标志是PW4000,使用机型包括空客A300、A310 、A330和波音的747、767、777。值得一提的是,它在高涵道比民航市场被通用及CFM国际公司力压。

法国赛峰最大特点是品种均衡。赛峰最主要业务同样是飞机发动机制造。大约占集团营业额的60%,它主要依靠与通用在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推出的CFM56和新一代LEAP系列发动机,订购势头十分良好,并且在单通道商用发动机领域大出风头。

法国赛峰旗下斯奈克玛的主营产品M88发动机属于独立自主研制的,被用于阵风战机,另一个代表作则是配备幻影2000战机的M53发动机,据息,赛峰与罗罗合作美洲虎攻击机,并且得到了单晶涡轮叶片技术;它还与通用合作,获得了F101发动机核心机的技术。

赛峰是全球航空发动机第四大制造商。无疑与三大巨头的差异和距离明显,赛峰更像是航空发动机分系统提供商。赛峰业务范围甚至比通用都要广泛。因为法国赛峰的民用、军用发动机都有,而且含涡扇、涡轴、航空部件,甚至还有火箭发动机业务,各自独立且彼此均衡。发动机产品基本覆盖了各个细分市场,尤其涉及到军用运输机、战斗机、直升机、教练机的动力装置。法国赛峰正由于广泛、均衡的鲜明特点使得其整体业务不那么突出,特别是缺少独立研发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这一类的主力拳头产品,在独立研制的整机产品上也是屈指可数,无疑在欧洲拥有罗罗、美国拥有通用及普惠大背景之下,法国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国家军事工业,利用发动机维持着阵风四代机,战略定位十分清晰。

德国MTU最大特点是专攻子系统。德国MTU是航空发动机公司而并非做整机制造。因此,是一个地道的航空发动机子系统供应商。MTU经常被称作全球第五大航空发动机公司,但它的业务主要是选择与三巨头等合作,用以提供解决方案或入股等方式参与各种全球项目,比如世界上30%的航空发动机就有MTU公司生产的组件。

MTU不管是在低压涡轮、高压压缩机、涡轮机匣等关键零部件上,还是在制造工艺、修理技术上,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德国MTU为大量商用和军用航空发动机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服务。即使美国发动机巨头普惠在遇到压气机难题时,通常也会去找MTU来解决。

在商用发动机的维修行业,德国MTU是MRO(保养、修复和检查)服务的全球最大独立供应商,它为多种不同发动机提供修复解决方案。其中最典型的是,由于其为国际航空发动机公司(IAE)推出的V2500发动机提供保养和修复服务,由此成为了空客A320飞机家族发动机的全球最大供应商。

至2019年,V2500发动机已向欧洲空客交付了超过7000台,就凭借这个订单,MTU完全可以吃上二三十年也没有问题。 德国MTU在2019年创下了营收和利润新纪录。其中营收达到46亿欧元,而MRO收入达到27亿欧元,其主要来自于V2500发动机和GE航空公司的CF34发动机。

综上所述,全球发动机三巨头——通用、罗罗、惠普处于全球航空发动机制造第一梯队。三巨头几乎控制了全球大型民用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技术研发、总装集成、销售及客户服务等全产业链。并且它们在民用发动机方面各具优势。英国罗罗尽管没有窄体机动力,但在双通道飞机以及公务机上却是世界领先的;而美国普惠以及CFM国际公司则在单通道干线飞机、涡桨飞机上完全占据优势。

值得一提的,英国罗罗和普惠所涉及的领域还比较单一、布局还相对狭窄,在业务整体上都不敌美国通用。美国通用无论民用上还是军用上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英国罗罗与美国普惠如果整合在一起才能够与通用分庭抗礼,改变现有全球航空发动机制造格局,事实上,但这种情况很难出现。

法国赛峰和德国MTU处于第二梯队。这2家巨头都在各自的技术领域同样具有很强的实力,但它们与三巨头往往是竞争少、合作多,也突显出了其在全球航空发动机市场上地位相对比较低,只能在第一梯队的巨大压力下存活而已。

全球五大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座序早已排定,在全球的发动机市场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憾动。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feed=rss2&p=1903 0
光刻机外,至今还有哪四大领域被美日德垄断?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867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867#respond Mon, 08 Mar 2021 00:58:49 +0000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867

光刻机外,至今还有哪四大领域被美日德垄断?

发布时间:2021-03-06? 12:07?

 

光刻机外,至今还有哪四大领域被美日德垄断?

一、工业软件领域

中国的工业产能、工业出口规模早已经领先全球,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世界市场份额的28%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在联合国划定的所有工业门类和细分领域(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当中,中国是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中国的很多企业被称为重量级玩家。可是,中国工业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仍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短板——工业软件。

中国目前最大的工业软件企业属于华为技术。但即使华为十分强大,但在设计产品时,仍然需要用到美国的三家软件公司Synopsys、Cadence、Mentor提供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工具。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软件企业的芯片设计极为复杂,芯片里面拥有几十亿个晶体管,因此,他们的EDA工具的极限设计精度是很难替代的。

国内市场在核心工业软件领域:CAD研发设计类软件市场,被法国达索、德国西门子、美国PTC以及美国Autodesk公司占据达90%以上,国内数码大方、中望软件等只占不到10%的市场。CAE仿真软件市场领域,被美国ANSYS、美国ALTAIR、美国MSC等公司占据了几乎全部市场份额。即使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管理类工业软件领域,高端市场被德国SAP与美国ORACEL公司垄断90%以上。

工业软件绝不是简单的IT软件,更不是普通的互联网公司能够涉足其中的。比如其中的代码行数,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不是微软,也不是SAP(德国的全球领先软件公司), 而是世界最大的军火商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再来看下三大行业,比如制造业:AutoCAD、proIE、ug、SolidWorks、建筑业:AutoCAD、Revit、3dsMax、娱乐媒体:3dsMax、Maya、Autodesk Smoke,以上发现里面经常使用的软件,没有一个软件是我们研发的,它们全部来自国外的软件企业。

再比如国内各行各业几乎都在使用的软件AutoCAD,这是美国Autodesk(世界领先的设计软件和数字内容创建公司)的产品,它几乎垄断了中国所有的CAD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在俄罗斯根本没有人使用AutoCAD,因为俄罗斯人使用的是nanoCAD, 是俄罗斯自己研发的CAD工具。

在工业软件领域如果缺乏核心,不亚于缺乏芯片技术一样。不过,中国管理软件和嵌入式开发做得还不错。事实上,如果要掌握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就要实现建模技术,虚拟仿真,数学运算,而这些完全依赖于数学算法,这些算法需要长时间的潜心研究及高端的人才。

德国最大的工业软件公司仍然不是西门子,也不是大众,更不是蒂森克虏伯,而是SAP SE(思爱普)。尽管只是一家软件公司,但它是一家引领着德国工业4.0国家战略的公司,虽然它在2019年世界500强中只排名427位,德国人厉害的是,世界500强中80%的公司却都是它的客户。

著名的SAP(System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软件就属于这家公司的产品,它是ERP(Enterprise-wide Resource Planning,芯片设计生产必备神器)解决方案的先驱,也是全球排名第一的ERP软件。可以说,几乎每分每秒,SAP软件都运行在全世界120多个国家、超过172,000家企业的机房里。有人说,一旦SAP断供,三分之一的芯片企业会死的很难看。

日本的工业软件发展相对差一些。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在软件销售方面仅次于美国,因为日本本土的工业软件却没有拿得出手的品牌。日本企业更愿意在制造业的硬件方面下功夫,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去研发软件。日本人他们更青睐于软件的外包开发。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而日本一家就占了十分之一。

比如经常帮日本写代码国家就是印度、中国和爱尔兰的码农。虽然日本没有十分全面的工业软件产业,但日本在某些方面仍然颇有建树,这主要源于日本企业及其喜爱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比如日本的精密机床、机器人和汽车,成为日本世界级品质的嵌入式软件的三大载体。

日本所有带有数字接口的设备,比如手表、微波炉、手机、数字电视、汽车等都使用嵌入式系统,并且这种嵌入式软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日本的这种方式,让日本小精尖的电子产品称霸全球几十年时间。

可以说,制造业的最核心技术其实就是工业软件,其中包括:逻辑编程、数据建立分析、设备驱动、程序更改、传感器应用等,这些全部都需依赖软件技术。

德国西门子、美国GE、法国施耐德之前为了维持他们传统的垄断地位,疯狂并购世界上的工业软件公司。比如2016年11月,德国西门子以45亿美元收购了全球三大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之一的Mentor。

当前,进入中国工业领域的重要工业软件,包括研发类的CAD、CAE、CAM、CAPP,信息管理类的ERP、CRM、HRM,及生产控制类的MES、PCS、PLC,总共占比接近40%。此外,还有60%的嵌入式软件(嵌入特定设备的专用软件),原因是工业企业对工业智能终端、工业传感器、工业自动化装备需求巨大。时至今日,可以说几乎每一件工业品的生产、每一台工业设备的上线运行,都是最先来自于工业软件中,然后才有最终实体的产品及运行实体。

中国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工业软件,并且工业软件企业的发展水平及瓶颈将会成为下游企业掣肘因素。比如中国核电技术已达到世界一流实力,尤其是国产的华龙核电系统已走向了世界。但据业内人士透露,核电系统的软件采用的是德国西门子的NX软件(西门子公司提供的产品工程解决方案,NX软件设计的模型、生产制造过程的管理等起到很大的作用。再比如

在航天工业方面曾长期使用美国Analytical Graphics公司开发的STK分析软件,STK可以支持航天任务的全部过程,包括设计、测试、发射、运行和任务应用,目前STK最高版本是11.0。因此,工业软件往往被称为中国工业企业“短板中的短板”,在此领域需要发力追赶。

在CAD研发设计领域,法国达索、德国西门子、美国PTC以及美国Autodesk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超过90%,国内数码大方、中望软件、山大华天等只不到10%的市场份额,神舟航天、金航数码也仅仅在航天领域拥有一定市场份额。

在CAE仿真软件领域,美国公司ANSYS、ALTAIR、NASTRAN占据的市场份额超过95%。但是目前国内的软件企业开始在汽车研发、建筑CAD等领域正发起奋力冲击。

在生产管理领域,德国SAP与美国ORACEL公司占有高端市场的90%以上,国内的用友、金蝶大约只占据中低端市场的8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SAP公司的营收水平高达250亿欧元上下,曾经超过国内同行用友网络15倍以上。在生产控制领域,西门子、施耐德、GE、罗克韦尔也具有优势明显。而国内的南瑞、宝信、石化盈科因为在电力、钢铁冶金和石化行业积累多年,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EDA被认为是工业软件的尖端领域,我们的集成电路芯片技术的更新换代,主要一个制约因素就是EDA。值得一提的是,三家美国软件公司Cadence、Synopsys和Mentor占据了全球EDA行业营收的70%以上。

EDA主要用于芯片设计,设计费用也不断持续增加,而且每一次技术精度的迭代,软件都会有30%-50%的代码需要重新编写,软件所形成的瓶颈是其关键限制因素。

国内软件企业比较擅长管理软件(比如办公软件、财税软件),而工程软件弱势明显,目前,国内80%的规划软件、50%的制作软件、95%的效劳软件依然无法做到自主可控。

什么是工业软件? 是指在工业领域里应用的软件,包括系统、应用、中间件、嵌入式等。一般来讲工业软件被划分为编程语言、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间件。其中系统软件为计算机使用提供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应用领域。而应用软件则恰好相反,不同的应用软件根据用户和所服务的领域提供不同的功能。

工业应用软件包括三大类:

1、支持产品研发创新的工具类和管理类软件,即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领域。

包括:1)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包括MCAD和ECAD,及计算机辅助机械和电气设计);2)CAE(工程仿真);3)CAM(计算机辅助制造,主要指数控编程软件);4)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5)EDA(电子设计自动化);6)Digital manufacturing(数字化制造);7)PDM/PLM(产品数据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以及其他专用软件,比如公差分析、软件代码管理(CASE/ALM)、MRO(大修维护管理)、三维浏览器、实验数据管理、设计成本管理、设计质量管理、三维模型检查、可制造性分析等。

2、支持业务运营的各类管理软件领域(管理软件)

包括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SRM(供应商关系管理)、EAM(企业资产管理)、HCM(人力资产管理)、BI(业务智能分析)、APS(先进生产排程)、QMS(质量管理系统)、PM(项目管理)、EMS(能源管理)、MDM(主数据管理)、LIMS(实验室管理)、BPM(业务流程管理)、协同办公与企业门户等。ERP是从MRP(物料需求计划)、MRPII(制造资源计划)发展起来的。

3、支持对设备和自动化产线进行管控、数据采集和安全运行的工控软件领域。

包括APC(先进过程控制)、DCS(集散控制系统)、PLC(可编程逻辑控制)、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组态软件、DNC/MDC(分布式数控与机器数据采集),以及工业网络安全软件等。其中,DCS、PLC和SCADA的控制软件与硬件设备紧密集成,是工业物联网应用的基础。

二、重型燃气轮机领域

重型燃气轮机被称为制造业中的王冠!原因是,它在技术复杂度上是最困难的少数几种工业产品之一,也是我国发展制造业强国的道路上的攻克方向。

燃气轮机轮机分为:重型燃机、中小型燃机和微型燃机。重型燃机通常专为工业发电设计、中小型燃机往往用于调峰、压气机和航空或舰船用动力系统。陆用中小型燃机又可分为工业燃机及航改燃。

欧美国家的船用燃机一般都是航改燃产品,而前苏联的产品大多为舰船专门研制,因此,前苏联的船用燃气轮机大小往往介于欧美船用燃机和工业燃机之间。因此,重型燃气轮机技术同航空用燃气轮机技术上差别很大,二者不能简单转换。

2019年上半年,全球前四大燃气轮机生产厂家在发电用燃气轮机市场的份额为:GE 占比49.66%,西门子占比26.13%,三菱日立占比12.36%,安萨尔多 占比6.41%,目前,全球也仅有这四家可以生产最高水平的H/J级燃气轮机。

重型燃气轮机的级别越高代表着热效率也越高,E级燃气轮机的单循环热效率为34%左右,联合循环为53%左右。F级的单循环在38%左右,联合循环在57%左右。而效率越高,意味着同样的能源,将能够获得更多的电力,这个对于舰船、电厂等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指标。

国内的东方电气生产过70多台300万MW的燃气轮机,虽然国产率达到了80%,但其核心的20%是无法买的,同时这些技术也没有人转让,无疑这些核心技术制约着我国向更高水平迈进。此后,东方电气完全自主研发出来50MW重型燃气轮机,为将来研制出来更大型的燃气轮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之前世界上能独立研制重型燃气轮机的国家却只有美国、德国和日本。而重型燃机的研发制造水平往往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重工业水平。因为重型燃气轮机在研发上,不仅看重性能,还要强调性价比,必须能够为电厂等使用单位带来好的的效益。

好在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了50兆瓦级重型燃气轮机,实现了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从无到有的突破。中国在重型燃气轮机三大体系的构建上日趋完善,实现了原型设计、设备制造和试验交付的三位一体。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第五个完整掌握重型燃气轮机设计制造技术的国家。

三、高端电容电阻领域

中国是最大的基础电子元件市场,一年消耗的电阻和电容,数以万亿计。而最好的消费级电容和电阻,来自日本。

电容和电阻,是电子工业的黄金配角。电容市场一年200多亿美元,电阻也有百亿美元量级。此领域市场头号“玩家”是日本,占据一半以上份额,尤其是以村田、TDK等企业为代表,中国台湾地区位居次席,而中国大陆的产品则多属于中低端。

电子工程师、瑞迪航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经说,“在军用级别,国产电阻电容是能满足需求的,但一些特殊的定制电阻,国内公司也能生产。我们比起日本有差距的,是在消费级的、大批量生产的元件上。国内企业相当于“什么菜都会炒,但不保证每次炒出来是一个味儿”。

电容电阻的最大用户来自手机、电脑、家用电器、汽车等消费类电子行业这一领域。在高端的电容电阻方面,最重要的是同一个批次应该尽量一致,日本这方面做得最好,国内企业差距较大。

基础电子元件一批次可生产百万件,对质量控制极端重要。比如某个电容不达标,可能会让手机充电更慢,因此国际上手机各大品牌往往只采购大厂商的电容电阻。

日本的MLCC产品可以做到1000层,中国产品在300层左右。所谓MLCC(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是消费电子行业用量最大的基础元件,也是日本企业的强项,因为日本的MLCC产品可以做到1000层。

国内业内资深的电子工程师曾经说:“MLCC就像千层酥,只不过小得多。”MLCC只有米粒大小,是一个内有电极的陶瓷块儿,是几百层陶瓷和几百层金属叠压起来的。电容的原理是两电极夹一层绝缘介质,用来储存电荷。并且介质层越薄,电容数值越大。

制作MLCC有点像摊煎饼:陶瓷粉末浆,被刮刀摊平成厚度约1微米的涂层,再敷上去一层金属粉末浆,陶瓷介质贴上了电极。之后,一大张薄膜被叠压、烘干、烧成瓷。

陶瓷浆和电极浆如果不配套,干燥时就会“起皮”;烘干太快出裂纹,烘干不彻底也会导致瑕疵;烧瓷要暴露于特殊气体;冷却太快会开裂。

哪一环节不到位,产品就可能大比例不达标。客户要求是一百万个MLCC只允许一个不合格。重要的是,MLCC十分脆弱,相同一种规格的产品,大品牌可能细节更优秀,而且不易机械损坏。

值得一提的是,始终坚持基础研发的日本巨头企业,始终关注高端,集中精力做利润更大的高端市场。

据业界估计,随着手机更轻薄和频段更多,体积小性能好的元件用量会大大上升,iPhone使用的MLCC是手机中最多的,最新的iPhone要用上千颗。

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行业使用的电容和电阻更多,并且元件质量要求十分苛刻,由于冲击、温度、粉尘和腐蚀等条件更恶劣,而且不能有安全上的隐患。汽车用元件市场大,技术门槛非常高,未来市场或继续被日本巨头公司控制。

据日经亚洲评论之前报道,世界上电子器件厂商在5G智能手机的供货方面竞争激烈。其中,尤其在4G产品上拥有稳固市场份额的日本制造商希望通过MLCC的微型化技术,保持其对于中韩竞争对手的领先优势。

日本村田制作所董事长村田恒男曾经表示:“考虑到目前的芯片安装技术,它的尺寸要尽可能小。”该公司的新型多层陶瓷电容器,已经开始大量生产,而且成为智能手机的关键部件。

在智能手机中,MLCC的重要作用是,被用于存储和放电以维持电路中的稳定电流。村田制作所的新设备尺寸仅为0.25毫米x 0.125毫米,是全球最小的MLCC! 但它的体积仅为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但蓄电能力却达到惊人的十倍!

MLCC放置在智能手机的整个电路板上。根据统计,在高档电话中使用了大约800个MLCC,而在5G手机中,这个数字要高出20%。

英国技术研究专家,Omdia的日本电子研究负责人南川明(Akira Minamikawa)曾经表示,由于其先进的微型化技术,日本MLCC制造商在竞争中具有超越外国竞争对手的坚实优势。他说:“中国和韩国的竞争对手仍然不能”复制”日本的MLCC”。

事实上,5G智能手机比4G型号需要更多的具备更严格规格的零件,以使得更高的速度处理更大的吞吐量。由于空间十分宝贵,因此,5G设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可以缩小零件并增强其功能的技术。

手机占用最多空间的组件是电池。5G手机消耗会更多的功耗,而且可以更快地处理更多数据。由于受到设计体积限制,5G手机需要更大容量、且体积较小的电池。

日本TDK在中国香港的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曾经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锂离子电池市场30%的份额,TDK一直在通过开发层压锂离子电池来提升其小型化技术。

日本东京的Techno Systems Research的研究人员藤田满隆(Mitsutaka Fujita)曾经表示,除苹果(Apple)和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传统客户外,ATL还为中国和其他地区的中型制造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服务。他预测,今年ATL的市场份额将继续增长。

日本的NEC子公司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正在研究制造无噪声连接器的新技术,并利用其为航空航天应用开发的技术来在5G智能手机组件市场中占据优势。事实上,很多日本电子元件制造商能够自行开发材料和制造先进设备,并且拥有无法效仿的核心技术,让世界上的竞争对手无法复他们的产品。

南川明曾经说:“中国和韩国的竞争者将在未来十年缩小与日本竞争者的差距,但由于日本制造商还将发展其技术,它们将无法轻易追赶。”

除日本制造商在智能手机关键零部件上占据一定的地位外,韩国的三星和其他韩国公司控制着全球90%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市场,这些显示器由于比LCD更轻薄,因此,在越来越多的5G手机中使用。目前国内的京东方科技集团也曾经努力从韩国竞争对手中获得份额。

值得一提的,许多美国公司是智能手机芯片技术的领导者。高通公司计划在2021年推出兼容5G的处理器,其专家表示,这将为低价手机带来更快的网络标准。这将是高通公司的最新芯片组产品,高通公司正在稳步扩展其5G兼容产品组合。

日本的Kioxia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至今仍站立不倒的日本存储芯片制造商。同时该公司正为大规模生产下一代存储器做准备,并利用对大容量产品需求的预期增长获利。

综上所述,高端MLCC被海外市场把控。从全球市场份额来看,日本厂商占据十分明显的领先优势。特别是在全球前十大MLCC厂商中,日系厂商全球市场销量占有率为五成左右,且日系各大厂商在高端产品及核心原材料陶瓷粉末技术上领先世界其他厂商,产能规模上也大于其他地区,在行业内有较大话语权,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日本村田制作所是这个行业的绝对龙头,其市场占有率多年保持行业第一,重要的是它的产品规格、电容量范围十分齐全,而且技术领先。早在2017 年,其全球市场占有率就达到 25.8%。

韩国的MLCC 厂商三星电机位居行业第二位,其2017 年市场占有率达到 21%。中国台湾地区的国巨和华新科也占有重要的市场地位,国巨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三。大陆厂商风华高科2017 年的市场占有率仅为 2.7%。

四、数控机床领域

中国自2003年起至今都是世界数控机床最大的消费国及进口国,但国产的数控机床大多为中低端产品,高端数控机床90%依赖进口,其中,日本是主要的进口来源国,大约占三分之一。

所谓数控机床,是指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能够在编程好的系统控制下让机床加工零件,与传统机床比,具有加工精度高、对加工对象适应性强、生产效率高等优点,尤其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铁路建设、国防军工等行业都有着十分广泛应用。

数控机床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三位一体的产业。中国曾经是全球机床产量最大的、采购额最高的国家,但机床的销售额并不高,特别是在高档机床领域,中国主要还是从美日德等国家进口机床。

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高端数控机床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2020-2024年投资可行性咨询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大约在7%左右,依然处于偏小状态。从需求方面看,2013年,我国高端数控机床的需求占比已经达到了10%左右,2018年大约在20%左右,与7%的国产化率相比差距非常大,2018年中国高端数控机床市场规模为617.4亿元。

由于中低端数控机床产品市场是国内企业集中竞争的区域,因此,产品同质化程度非常高,已进入了完全竞争的态势。我们的数控产业,不管是技术水平还是成熟度,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从产业成熟度来看,我国高端数控机床与国外的差距大约在40-60年左右,相当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而且我国一直处于制造业的底端,数控机床工业化水平极需提高。

新思界产业研究员认为,2020年目标为当年实现国产高档数控系统1000台配套。国家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也重点提出到2025年中国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要从当前的33%提升到64%。我国数控机床市场需求十分广阔、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重要的是具有非常好的发展潜力,进口替代空间也较大,但是需要时间。

日本在数控机床方面,其出口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自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以来,日本政府长期通过规划和法规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大力发展数控机床,并且提供十分充足的研究经费。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不断通过在机床部件配套方面向德国学习,在数控技术和数控系统的开发研究方面不断向美国学习,最终日本获得巨大的成效。1978年至今,日本数控机床的产量、出口量始终位居全球首位。

美国是数控机床发明国,美国在数控机床的主机设计、制造和数控系统方面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美国的机床技术尽管依然属世界一流水平,但其产量上却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全球数控机床主要进口国。

原因是美国对数控机床的进口需求仍然很大,早在2012年,数控机床进口需求一直超过金属加工机床。2013年,由制造业回流拉动的设备投资开始放缓,机床缺口尤其是数控机床缺口开始缩小。

德国自1956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从此以后,德国的数控机床开始稳健发展,并且在传统设计制造技术和先进工艺基础上,德国数控机床不断采用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叠加科研的基础上自行创新开发。

德国十分重视各种配套元部件、数控系统的研发,自60年代开始,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就开始涉足数控系统,目前,德国公司与日本法那科共同占据高端数控系统市场80%的份额。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数控机床的主机配套件,机、电、液、气、光、刀具、测量、数控系统等各种功能部件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性能上都位居世界先进水平。自2013年,德国机床行业产值实现4%的增幅,总产值一度达到111.5亿欧元的最高纪录,尤其在全球的占比达到18.9%。

中国近些年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科技水平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看到巨大的成绩面前也要看到不足之处,不妄自菲薄,同时也要奋发图强,努力去追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feed=rss2&p=1867 0
企业家精神的精髓,就这一组图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865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865#respond Mon, 01 Mar 2021 02:48:01 +0000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p=1865

企业家精神的精髓,就这一组图

发布时间:2021-02-23? 08:03?

 

这是一个需要企业家精神的时代,所谓企业家精神,其实没有那么精妙奥义,其精髓,就这一组图。

很多人以为自己开了个公司,招了几个人,赚了点钱,就是传说中的企业家了。其实,真正的企业家是一定会具备这些特征的。如果没有,他充其量只是个商人,或者小生意人,他离真正的企业家还差得很远很远。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http://xinglong.facilitycalico.cn/?feed=rss2&p=1865 0
沙湾县| 攀枝花市| 江北区| 朝阳区| 桃园县| 西昌市| 托克托县| 通州区| 三门峡市| 正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