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处于2025年3月14日组织来自联合电子、上汽研发总院、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上汽大众、上汽制动系统共5名资深工程技术人员,采用腾讯视频会议方式,对该课题进行了结题验收评审。
项目组利用40辆社会私家车采集了上海市实际道路行驶数据,分析构建了上海市电动乘用车循环工况(SHLTC);建立了前驱、后驱纯电动车辆模型,提出了对应的复合制动控制策略以及适用于上海城市道路特征工况的电动乘用车制动能量回收策略,在五菱F510样车上,对不同控制策略进行了转毂对比实验,验证了复合制动策略的合理性,相对于原车策略,能量回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了由制动能量回收性能、制动舒适性、制动切换平顺性三个维度构成的电动乘用车制动能量回收测试评价规范。以上研究成果经企业消化、吸收后,其中的基于上海市电动乘用车循环工况的前驱制动能量回收策略在XBS线控液压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经专家评定,综合得分70.7分,同意验收。
XBS系统工作原理图
]]>秘书处于2025年1月17日组织来自上汽研发总院、智己汽车、零束科技、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泛亚技术中心共5名资深工程技术人员,采用腾讯视频会议方式,对该课题进行了结题验收评审。
项目组基于 OMNeT++ 开源软件研究开发了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工业相机、GPS、惯导系统等传感器和交换机设备的模块化、可扩展的时间敏感网络仿真平台,支持星形、树形、环形、菊花链等拓扑结构,可灵活快速适应不同智能驾驶车辆的网络构型仿真测试需求。研究搭建了包含12个毫米波雷达、1个激光雷达、4个环视摄像头、3个高清摄像头、20个超声波雷达、5个TSN交换机、1个工控机、1个惯性导航系统以及北斗定位系统的TSN硬件在环移动小车测试台架,实现了车载时间敏感网络(TSN)在复杂环境中的测试验证能力,可真实模拟自动驾驶环境中数据负载和网络实时状态,多次实验结果表明:在自适应巡航(ACC)、车道保持系统(LKA)、变道辅助系统(SWA)、自主泊车系统(APS)和交通标志识别(TSR)等多种业务场景下,可实现高精度的时间同步和低延迟的数据传输,为TSN车载网络落地应用提供了可行参考方案。
经专家评定,综合得分80.5分,同意验收。
车载以太网硬件在环移动小车测试台架
]]>2025年1月24日下午,基金会秘书处组织同济大学、上汽变速器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研发总院、联合电子、泛亚、华域股份等单位共25人,通过腾讯会议方式,对基金会产学研项目《智能化自行走底盘系统设计与动态协调控制研究》(2212课题)进行了阶段性(中期一阶段)研究成果技术汇报交流。
本课题根据轮毂电动轮构型分析以及车轮空间布置条件,选择内转子扁线电机、行星减速器与鼓式制动器的集成方案,打破国外专利封锁,提出一种新型轮毂电动轮构型,实现与大通EV90的集成。根据整车性能指标得到电机性能指标,结合电机设计空间,进行了电机结构设计和冷却系统设计;确定电机的电磁参数和结构参数,并完成了电机系统在电动轮内的集成;根据整车-减速器参数匹配表选定行星齿轮减速器的速比,进行几何构型和关键参数匹配设计,开展了电动轮总成动密封系统、轴承支撑系统和壳体支撑系统设计;匹配了制动系统的性能指标,确定了制动系统的设计空间;开展了电动轮制动系统的集成设计,根据结构关键参数和电机控制参数完成了电机控制器选型匹配与接口设计、线束分类与连接策略设计等工作。
项目研制工作达到了中期(一阶段)的预期目标。
电动轮三维模型图
]]>基金会秘书处于2025年1月23日组织来自研发总院、智己汽车、上汽大众、商用车技术中心、联合电子共5名资深工程技术人员,采用腾讯视频会议方式,对该课题进行了结题验收评审。
项目组通过深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分析,成功构建了驾驶情绪评价体系,并建立了多模态结构化情绪刺激库;完成20次多通道情感感知数据试采集实验,采集被试脑电、心电、主观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确定了后续采集环境所需情绪刺激物的最佳模态;基于试采集实验,进行了驾驶情绪多通道信息采集正式实验,收集到28位被试表情、语音、文本数据,招募并培训标注员对数据进行情感标签标注,共获得了140份完整的标注数据,总计标注数据量达到20032条,为建立智能座舱多模态情绪识别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组完成了计划任务书的各项指标,提供了齐全的技术文件,验收组专家一致同意通过验收。经专家评定,综合得分70.2分,顺利通过验收。
项目的成功验收,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与零束科技在智能座舱多模态情绪识别系统领域的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未来的智能驾驶体验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
驾驶情绪识别实验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