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深度研究报告:七大方向全面梳理(下篇)
发布时间: 2021-08-09 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报告出品方/作者:招商证券,张夏、耿睿坦)
七、?新材料方向之六——多用途新材料
7.1、聚苯醚(PPO)
聚苯醚树脂作为世界五大通用工程之一,具有高耐热性、高电性能、耐酸碱性等优良性?能,被广泛用于电子电气及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机械、IT、汽车、航空及军工等领域。?从整体上看,改性聚苯醚在全球的市场需求和消费量逐年上升。随着?5G?通讯、新能源?汽车和家电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改性聚苯醚在上述行业的广泛应用,预计其需求将继续?增长,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国内聚苯醚行业在品质、产量、品种牌号等方面均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1)技术概述
聚苯醚树脂(简称?PPO)是一种性能优秀的热塑性工程塑料,是世界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之一。PPO?无毒、透明、相对密度小,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耐应力松弛、抗蠕变?性、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在电子电气及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机械、IT、汽车、航?空及军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但由于其耐氧化性、加工成型性差,成本高,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为克服这些缺陷,全球聚苯醚下游行业大多使用改性的聚苯醚,简称?MPPO。凭借诸多优于?PPO?的特性,MPPO?开辟了如超高频电子元件、光伏面板、印?刷电路板、锂离子电池、5G?天线罩等诸多新的应用领域,成为了?5G?通信、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芯片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材料。
(2)全球产能规模以及未来对该材料的需求预期
由于聚苯醚原粉生产技术壁垒较高,国外仅有沙特阿拉伯、日本等地区的少数企业具备?生产,产能相对较小,导致国际市场聚苯醚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全球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的蓬勃发展,全球聚苯醚的市场需求也将快速增长。根据?QYResearch?的预测,2027?年全球聚苯醚市场规模将达到?13.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4%?(2021-2027),未来依旧有良好的增长潜力。
(3)全球主要公司、市场份额及其产能
与其他通用工程塑料不同,PPO?及?MPPO?生产高度集中,当前世界聚苯醚产业生产集?中在发达国家少数公司。目前,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收购了美国通用电气的工?程塑料业务)是世界上最大的聚苯醚生产商,年产能约为?13.5?万吨/年,约占世界市场?的?46.6%。此外日本旭化成、日本三菱瓦斯化学公司等公司也在全球聚苯醚生产市场占?重要地位。目前国内主要主要聚苯醚生产厂商为蓝星集团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和?鑫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从地区来看,聚苯醚的生产主要分布在美国、亚洲和欧洲地区。根据化工新材料的数据,?从全球聚苯醚产能地区占比来看,聚苯醚产能占比最大的为美国,达到?37%,其次是亚?洲,占比为?32%。
(4)我国的发展水平、技术壁垒、需求缺口、进口依存度
目前我国已经掌握改性聚苯醚生产技术,也实现了改性聚苯醚规模化生产,国内产能约?占全球产能的?20.6%。根据公司官网公告,中国蓝星目前聚苯醚树脂年产能可达?5?万?吨,产能规模居全球前列,同时也是全球唯一同时掌握均相溶液缩聚法和沉淀缩聚法两?种工艺技术的聚苯醚树脂制造商,中国蓝星与鑫宝新材料等公司致力于国产?PPO?改性?产品的研发,利用物理化学改性方法。近年来连续开发出多种具有专用功能的?PPO?合?金产品。但我国?MPPO?在品质、产量、品种牌号等方面均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国内聚苯醚产业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等部门的蓬勃发展,聚苯醚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进口依赖程度较高。根据杭州先略投资咨询数据,2019?年我国聚?苯醚市场需求量约为?14.02?万吨,而国内市场供给量仅为?4.59?万吨,面临较大的供需?缺口。汽车轻量化及双碳目标的提出,PPO?材料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国内对聚苯醚和?改性聚苯醚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除了扩大?MPPO?生产规模,加快?MPPO?相容化技术、?掺混技术和加工成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MPPO?从品种牌号上系列化、高性能化,?积极开拓市场,满足我国各工业部门的发展需求也迫在眉睫。
7.2、对位芳纶
对位芳纶作为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之一,具有耐化学腐蚀、高强度、高模量、阻燃等优?良性能,在全球市场中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复合材料、轨道交通增强材料、防弹防护安?全材料、汽车橡胶等下游领域,市场需求大。由于芳纶材料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投资门槛高,世界芳纶产业集中程度较高。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国防军工和通讯等应用领域受到较多限制,国产替代需求迫切。泰和新材是国?内率先实现对位芳纶产业化生产的企业,拥有对位芳纶产能?4500t,位居全球第四,国?内第一。今年以来,对位芳纶量价齐升,芳纶龙头将进入业绩释放期。
(1)技术概述
对位芳纶又称芳纶—II、芳纶?1414,具有耐化学腐蚀、高强度、高模量、阻燃等优良性?能。其强度是钢的?3?倍、涤纶工业丝的?4?倍;初始模量为涤纶工业丝的?4-10?倍、聚酰?胺纤维的?10?倍以上。对位芳纶稳定性高,在?150℃下收缩率为零,在?260℃温度下仍?可保持原强度的?65%,有“防弹纤维”之称,是全球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高性能纤维?之一。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防护服装(主要为防弹装备)、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光缆?增强等。
(2)全球产能规模以及未来对该材料的需求预期
对位芳纶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开发,并于?1972?年开始工业化生产。随后,荷兰、?日本、韩国及俄罗斯等国家也开始了各自的研究工作。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已实现对位芳?纶的规模化生产。根据新材料在线的统计,2018?年全球对位芳纶的产量约?8.2?万吨,?2018?年全球对位芳纶下游消耗量约?8.0?万吨。未来?5?年,全球对位芳纶产品的产能将?继续增加,其中帝人位于荷兰的工厂已经宣布扩大对位芳纶产能。根据各公司公告,在?今后的?5~10?年,烟台泰和、中蓝晨光、仪征化纤、神马集团等企业、中化国际下属江?苏瑞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均有产能扩展计划,如烟台泰和新材公布了?1.2?万吨对位芳纶的发展规划。
对位芳纶作为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在全球市场中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复合材料、轨道?交通增强材料、防弹防护安全材料、汽车橡胶等下游领域,市场需求大。但国内市场芳?纶纤维的应用狭窄,且尚处于光纤、绳索和橡胶补强等相对低端领域。其主要原因是国?内技术落后于海外企业,在高端防护领域尚处在开发阶段,因此对位芳纶也是我国长期?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之一。随着我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产业的蓬勃发展,汽车高端化成?蔚然之风,这些领域对对位芳纶的需求将继续稳健增长。
(3)全球主要公司、市场份额及其产能
由于芳纶材料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投资门槛高,世界芳纶产业集中程度较高,全?球芳纶产业几乎由美国杜邦、日本帝人、中国泰和新材、韩国可隆四家公司垄断。根据?QYResearch?的统计,目前国际对位芳纶产能约?9.5?万吨,美国杜邦和日本帝人公司的?产能约占全球总产能的?80%,产能分别为?3.6?万吨/年和?3.2?万吨/年,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泰和新材拥有对位芳纶产能?4500t,位居全球第四,国内第一。
(4)我国的发展水平、技术壁垒、需求缺口、进口依存度
芳纶拥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和碳纤维、聚酰亚胺薄膜(PI?膜)并称为制约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三大瓶颈性关键高分子材料。前期我国没有很好的解决对位芳纶的关键设备加?工制造技术,导致我国对位芳纶的国产化进程比较缓慢,产品不稳定,良品率不高,我?国的对位芳纶产能尚停留于千吨级,国内仅泰和新材中晨蓝光、仪征化纤实现了对位芳?纶的规模化生产。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相关数据,2020?年我国对位芳纶进口依存度约为?87%,进口替?代需求迫切。近年对位芳纶面临国内单兵防护装备、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的高需求,价?格大幅上涨,一方面国内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导致国内对位芳纶生产原料供应紧张,另?一方面从进口端而言,美军启动彩服、头盔、作战靴等单兵武器装具换装使美国的对位?芳纶需求大幅上升,而作为国内对位芳纶主要进口商的美国杜邦优先保障美国供应,导致国内供给缺口增大。
“十三五”以来,?我国对位芳纶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方面打破国外对?位芳纶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另一方面,2019-2020?年间,泰和新材、?仪征化纤、瑞盛新材料等企业规划的对位芳纶产能陆续进入验收与投产期,国内对位芳?纶产能不断扩大,未来国产化率有望持续提升。未来?5~10?年,随着我国对位芳纶性能?的提升,产品规格的继续丰富,以及下游制造及应用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对位芳纶生产?规模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其需求将持续上升。根据立鼎产业研究院的预测,2021-2025?年间对位芳纶市场需求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2025?年我国对位芳纶的需求量将达到?20000t。
7.3、高吸水性树脂(SAP)
高吸水性树脂(SAP)具有吸水性好、价格适中、安全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婴幼?儿纸尿裤、妇女卫生用品、成人失禁用品、农业保水剂等下游产业。2020?年全球?SAP?产能约?500?万吨,消耗量约?340?万吨,预计?2025?年全球?SAP?需求量将增长至?440?万?吨。国内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叠加二胎政策,未来国内?SAP?需求将持续上涨,预计?2023?年中国?SAP?市场规模将达到?145.1?亿元。高吸水性树脂行业原材料壁垒和客?户壁垒高,具备规模优势和上下游全产业链优势的头部企业(如万华化学和卫星石化等)?将强者恒强,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
(1)技术概述
高吸水性树脂(简称?SAP)是一种含强亲水性基团的低交联度高分子化合物,具备强大?的吸水性、稳定性、保水性且安全无毒。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量,可达自身质量的数百?倍,吸水速度快,并且保水性强,即使在受热、加压条件下也不易失水,广泛用于纸尿?裤、卫生巾、干燥剂、脱氧保鲜剂、医用材料、农林抗旱保水、防沙治水等领域。
(2)全球产能规模以及未来对该材料的需求预期
高吸水性树脂的研发始于?1961?年美国农业部研究所制成的高吸水聚合物,1978?年日?本三洋化成株式会社率先将其用于一次性尿布,开启了?SAP?工业化生产之路。此后各?国专家相继开发?SAP?产品,并陆续应用于农林园艺、生理卫生、食品、土木建筑、日?用化工等行业,SAP?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数据中心统计,2020?年全球?SAP?产能约?500?万?吨,主要分布在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全球?SAP?消费量约为?340?万吨。SAP?下游消费中,用于生产婴儿纸尿片/裤占在总消费量的占比高达?70.0%,用于生产成人?失禁用品占总消费量的?17.0%。随着世界人口逐步老龄化,各国鼓励鼓励生育政策陆续?出台,婴幼儿纸尿裤和成人失禁用品的潜在需求量将快速增长,从而带动?SAP?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拓展。根据智研咨询的预测,2025?年全球?SAP?消费量有望增长至?440?万?吨。
(3)全球主要公司、市场份额及其产能
全球高吸水性树脂生产三巨头为日本触媒、德国巴斯夫和德国赢创,产能均超过?60?万t/a,为全球高吸水性树脂生产企业的第一梯队。住友、三大雅、LG?化学、宜兴丹森、?台塑等厂商总产能超过?20?万?t/a,为全球高吸水性树脂生产企业的第二梯队。根据立木?信息咨询统计,2020?年全球前?5?的?SAP?企业产能占总产能的?64.5%。其中,日本触媒?产能居世界之首,占总产能的?17.4%;德国巴斯夫为第二位,占?14.5%;德国赢创居第?三位,占?13.1%,其余住友精化和日本三大雅分别占?10.9%和?8.6%。从世界范围来看,?SAP?行业生产格局相对稳定,产能集中度较高。
(4)我国的发展水平、技术壁垒、需求缺口、进口依存度
国内高吸水性树脂行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起步、稳中发展和规模化增长三个阶段。国内?对高吸水性树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着重于研发实用性强?的农业保水剂,且发展规模、应用范围均较小。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SAP?产能最充足的国家,国内商用?SAP?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卫星石化的高吸水性树脂?与国内主要纸尿裤企业恒安、国际前十大纸尿裤生产企业金佰利达成合作。
尽管产能和规模均持续增长,但国内?SAP?行业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一,中国?SAP?行业高端产品不足,市场被日本触媒等外资企业垄断。第二,国内低端产能过剩并占据?主导位置,产品同质化严重。除卫星石化和万星化学等头部企业具备中高端产能外,其?余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议价能力差。第三,技术水平与国际巨头存在明显差距。?国内?SAP?生产尚未达到批量化应用自动化生产线水平,产品稳定性差,生产能耗高,?连续生产周期短。此外根据海关总署相关数据,国内进口?SAP?主要来自韩国、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且多应用于生产标准严苛的卫生用品;主要出口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等国家或地区,产品相对低端。国内企业亟须优化生产工艺、拓展下游高?端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从需求端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成人纸尿裤需求将大幅上涨;国家二胎?政策的逐步放开也将推动婴儿纸尿裤消费量的扩大。此外在出口税率政策的支持下,高性价比的国产?SAP?产品有望扩大对印度、南美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出口。综上,预计?未来中国?SAP?需求仍将持续增长。根据头豹研究院的预测,2021?年中国高吸水性树脂?市场规模将达到?119.9?亿元,2023?年将达到?14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10.0%。?未来?SAP?产能将朝着高性能化、复合化、功能化以及可生物降解等方面发展。
八、新材料方向之七——光学和电子化学品
8.1、光学膜
光学膜是一类能够满足特定光学需求的材料总称,包含多种不同特性、功能的具体产品。光学膜应用领域广泛,覆盖了电子显示、建筑、汽车、新能源等多个下游领域。其中,?液晶显示模组是光学膜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受益于全球电视产业大屏化的趋势,液晶显?示需求在未来几年仍有稳步扩容的动力。光学膜作为液晶显示模组中价值量占比最大、?竞争格局相对更好的环节,在大屏化趋势中受益确定性较高。目前,我国在中低端光学?膜领域已经实现国产替代。在高端光学膜领域,我国企业正通过内生、外延两种方式寻?求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未来,我国在显示面板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加强,突?破高端光学膜技术壁垒将有更充分的产业经验作为支撑。而通过打破光学膜海外垄断,?有望大幅降低下游面板环节生产成本,增强我国显示全产业链盈利能力。
(1)技术概述
光学膜是一种能够满足特定光学需求的材料,是一类材料的总称。根据不同的功能、化?学特性,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的具体产品。光学膜应用领域广泛,覆盖了电子显示、建筑、?汽车、新能源等多个下游领域。其中,液晶显示模组是光学膜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受益?于全球电视产业大屏化的趋势,液晶显示需求在未来几年仍有稳步扩容的动力。光学膜?作为液晶显示模组中价值量占比最大、竞争格局相对更好的环节,受益的确定性较高。
制作光学膜,需要在光学元件或独立基板上涂镀一层或多层介质膜。光波通过光学膜时?会出现反射、吸收、散射、偏振等光学效应,不同类型的光学膜对应不同的光学效应,?因此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光学需求。按照功能来分类,光学膜可以分为显示膜、保护膜、?装饰膜、隔热膜等几大类,分别应用于不同的下游领域。按照不同光学特性来分类,光?学膜可以分为增亮膜、扩散膜、反射膜、滤光片、偏光片等多种类型。
光学膜的上游主要是各类原材料以及生产设备。整体来看,光学膜上游原材料的生产门?槛高,对化学合成、加工制造有较高的要求,属于精细化工的范畴。因此,原材料供应?商市场集中度高,且有着很强的议价权。以?LCD?显示光学膜产业链为例,LCD?显示领?域可大致分为偏光片和背光模组两种光学膜产品,两者采用的原材料有较大差异。偏光?片的核心原材料主要是?PVA?膜及?TAC?膜,根据头豹研究院的数据,PVA?膜和?TAC?膜?两者成本占比合计达到了?62%。而背光模组的主要原材料是?PET?基膜以及特种添加剂。?在生产设备方面,制造光学膜主要需要涂布及控制系统、精密辊筒模具加工车床等设备,?生产商对设备精度、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光学膜具有类型丰富,性能多样化的特点,其下游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覆盖显示、建筑材料、建筑节能、汽车等多个下游行业。其中,光学膜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终端产品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手机、液晶电视等消费类电子产品。LCD?面板主要由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两个部分构成,其中背光模组是整个?LCD?面板的发光源,液晶面板利用背光光源进行显示。在液晶显示器中,光学膜是不可?缺少的关键部件,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组两部分均要大量使用光学膜。在一块典型的液晶?面板中,与光学膜材料相关的部分主要包括?2?张偏光片、2?张配向膜以及?1?张彩色滤光?片。而在背光模组中,光学膜材料主要包含?2?张增亮膜、2?张扩散膜以及?1?张反射膜。
从成本结构来看,光学膜是液晶显示器件中价值最高的部件之一。根据激智科技招股说?明书,一个典型的?42?寸?LED?电视所采用的液晶膜组中,彩色滤光片及偏光片占整体成?本的?25%,背光模组占到了整体成本的?47%。而在背光模组中,增亮膜、扩散膜、反?射膜等三个光学膜是核心元件,占到整个背光模组成本的?37%。
(2)全球产能规模以及未来对该材料的需求预期
如前文所说,光学膜在液晶模组制造过程中使用量较大,终端产品以电子消费品为主。在过去十年间,消费电子行业处于创新迭代和渗透率提升的双重红利期。智能手机出货?量维持增长趋势,电视机、手机屏幕平均尺寸不断增大。同时,伴随着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新兴液晶显示领域不断涌现,例如车载显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在下游?需求的拉动下,全球液晶面板出货量在过去十年间整体上维持增长趋势,由?2010?年的?2.15?亿片逐步增长至?2020?年的?2.72?亿片,十年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38%。
由于光学膜是液晶模组制造中运用的核心元件,下游消费电子高景气度给光学膜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014-2019?年间,全球背光模组光学膜市场规模从?91?亿美元增?长至?1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8.2%。在此期间,由于我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位置,且充分受益于全球?LCD?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的大趋势,我国?光学膜市场规模增速高于全球市场。我国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40.3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81.4?亿美元,在此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15%。我国背光模组市场规模在全球的占比从?44.3%逐渐上升至?60.3%。
从光学膜下游终端需求来看,目前电视出货量整体保持稳定,过去几年中,全球电视年?出货量基本稳定在?2.2-2.3?亿台之间。但是,随着电视制造成本的下降及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尺寸电视在电视销售市场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当前,全球市场?电视平均尺寸仍处于增长趋势中,为?LCD?面板需求以及对应的光学膜市场带来潜在增?量。根据?Omdia?预测,液晶电视平均尺寸将从?2020?年的?47.3?英寸逐步上升至?2026?年的?52.2?英寸,6?年时间内平均尺寸将继续增长约?10%。
笔记本电脑是另一个主要的光学膜应用场景,近两年笔记本市场高景气度增大了光学膜?的需求。在新冠疫情前,全球笔记本市场年出货量稳定在?1.5?亿台左右。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居家办公、在线教育成为了全球的一大潮流。受此影响,2020?年全球笔电出货?量首次超过?2?亿台。2021?年,虽然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活动影响明显减轻,但受制于变种病毒反复爆发的潜在威胁,全球主要经济体仍采取不同程度的出行限制。全球居家?办公、在线教育的需求仍保持旺盛。在此背景下,笔记本电脑出货量有望保持高位。根?据?Trendforce?在?2021?年?7?月的预测,2021?年全年全球笔电出货量有望达到?2.36?亿?台,再创历史新高。
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液晶显示面板行业有望维持稳健增长的势头,拉动光学膜的市场?需求。以背光模组的反射膜市场为例,根据长阳科技招股说明书,2018-2022?年全球液?晶显示器反射膜市场增速预计将达到?4.7%左右。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5?亿?平米,相比?2015?年增长?30%。在此过程中,考虑到当前全球液晶面板产能仍在向中国?转移,中国面板厂商积极扩产,国内背光模组光学膜市场有望实现更高的增速。
(3)全球主要公司、市场份额及竞争格局
具有光学性质的薄膜最早起源于德国,至今已有大约?200?年的历史。在?20?世纪上半叶,?随着扩散泵的普及应用,光学薄膜创新进程及产业化进程大幅加速,美国和德国在早期?光学薄膜应用领域走在全球前列。20?世纪末期,光电技术不断发展,液晶显示渗透率?快速提升,多种高性能光学膜出货量快速增加。日本、韩国受益于本国历史技术积淀以?及下游?LCD?产业的发展,在光学膜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此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厂商控制了光学膜市场,竞争格局稳定。中国由于产业起步晚,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企业积极投入研发,但是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与国外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目前全球主流生产商依然以海外厂商为主。其中,在高端光学膜以?及上游核心原材料领域中,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几大头部海外厂商拥有市场垄断地位。
在偏光片市场中,由于日本、韩国?LCD?产业发展较早,产业配套较为完善,因此日韩?厂商在偏光片领域拥有市场领先地位。近年来,虽然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先后在?LCD?行业中实现产能的快速扩张,但是由于生产工艺复杂,中国本土企业在偏光片生产上一?直没能实现对日韩企业的超越。目前,虽然日本、韩国?LCD?产业已经步入下坡路,但?在偏光片技术上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18?年,LG?化学、住?友化学、日东电工合计占据了全球?66%的偏光片市场,市场竞争格局稳定。2020?年?9?月,杉杉股份公告称,将分批次购买?LG?化学旗下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的?LCD?偏光片业务及相关资产,并获得?LG?化学旗下大部分?LCD?偏光片业务的相关知识产权。?通过此次交割,中国企业迎来了一次在偏光片环节的发展机遇。
在背光模组光学膜领域,可进一步细分为增亮膜、反射膜、扩散膜等市场。目前,不同?细分市场的全球竞争格局、产能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在反射膜领域,2017?年,我国本土企业长阳科技成为了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根据长阳科技招股说明书以及?IHS?Markit?的统计预测,2018?年全球液晶显示领域反射?膜市场容量大约?2.2?亿平米,长阳科技市场占有率超过?30%。除长阳科技外,全球主要?反射膜厂商包括日本东丽、日本帝人、韩国?SKC、东旭成、兰埔成等国内外企业。
在价值量更高的增亮膜领域,市场最初由美国?3M?控制。2007?年,随着美国?3M?增亮?膜专利陆续到期,大量企业进入增亮膜的生产领域。目前,全球主要的增亮膜生产企业?包括?3M、LG?以及中国台湾友辉。在制作工艺方面,增亮膜与反射膜有一定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增亮膜存在独特的棱形结构设计。因此,增亮膜在花纹模辊的雕刻和制造上存在着?技术难点,海外企业的技术壁垒更加明显。
在背光模组光学膜上游材料方面,光学?PET?基膜技术壁垒显著,生产过程中对聚酯切?片、加工设备、车间环境要求很高。长期以来,只有国外少数企业具备光学?PET?基膜?的生产能力。当前,全球主要生产企业包括?SKC、日本东丽、日本帝人。
(4)我国的发展水平、技术壁垒、需求缺口、进口依存度
当前,我国液晶显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在韩国、?中国台湾厂商扩产不积极的背景下,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液晶面板行业的领头羊。然?而,目前我国仅能在背光模组光学膜的部分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大部分高端光学?膜、光学膜上游原材料方面,我国产业积累不足,进口依赖的程度较高。在当前国内液?晶面板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国内供应链安全的压力与日俱增;而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经验的积累,我国液晶显示行业有了向上游高价值领域延伸的基础。未来几年,?是国内新材料企业突破高端光学膜制造的重要时间窗口。
相比于海外发达国家,我国在光学膜领域的起步较晚。根据长阳科技招股说明书显示,?2010?年以前,我国光学膜领域基本处于技术空白期,面对着严格的技术封锁,光学膜?进口依赖程度很高,我国仅有盛波光电、三利谱、激智科技等少量企业拥有自主生产光学膜的能力。2010?年后,中国大陆?LCD?面板快速发展,同时中国台湾、韩国等传统生?产商扩产积极性明显下降。凭借生产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中国逐渐获得主导?LCD?面?板产业的优势地位。由于?LCD?面板制造涉及大量产业配套,光学膜在内的相关配套产?业得到了更多大陆企业的重视。同时,自“十二五”时期以来,国家加大显示领域原材?料的国产化支持力度。
在国内市场中,从光学膜生产规模来看,我国市场份额居前的光学膜本土生产企业主要?包括双星新材、激智科技、康得新、航天彩虹、东材科技等公司。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20?年,双星新材、激智科技、康得新、航天彩虹、东材科技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12%、?2.76%、2.25%、1.27%、1.05%。整体来看,我国光学膜产业进口替代空间巨大,高端?光学膜市场主要被日本东丽、3M、三菱、SKC?等占据。
在偏光片生产领域,1994?年深纺集团成立盛波光电公司致力于偏光片的研发和生产,?1999?年产出中国第一张偏光片,填补了国产偏光片的市场空白。近年来,包括?LG?在?内的众多海外公司加速中国偏光片产能的布局。根据深纺织?A?于?2021?年?7?月?7?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披露的偏光片产能数据,当前中国大陆偏光片产能大约?2.6?亿平方米,?而全球偏光片产能约?6.7?亿平方米,中国大陆产能占比近四成。不过,虽然我国偏光片?产能得到了明显增强,但生产仍被外资公司主导。在此背景下,我国本土企业在偏光片?领域采取的发展路径包括自主研发和外延并购两类。
在外延并购领域,杉杉股份于?2021?年?2?月发布公告,公司已完成?LG?化学在中国大陆、?韩国本土的?LCD?偏光片生产资产以及与其相关知识产权的交割。本次收购股权比例为?70%,后续将分年度逐步实现对剩余?30%股权的收购,并推进中国台湾资产的交割工作。通?过此次收购,杉杉股份实际控制的偏光片产能将达到?1.02?亿平方米,如按照?6.7?亿平方米总产能计算,杉杉股份旗下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达到?15%左右。在收购完成后,杉杉?股份计划将位于韩国生产线逐步搬迁至中国大陆,并在张家港投资建设新的?LCD?偏光?片生产线。通过外延并购,我国偏光片生产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并获取相关生产技术,?为日后建设国产高质量生产线打下基础。
在偏光片上游材料领域,目前我国国产化率还很低,进口替代空间大。根据我国本土偏?光片生产企业三利谱?2020?年年报,三利谱?TAC?膜主要从富士胶片购买,PVA?光学膜?主要从日本可乐丽购买。当前,日本产品仍然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短期内进行国产替?代有困难。在上游材料国产化方面,2015?年?12?月新纶科技与日本东山签订?TAC膜合作协议,新纶科技获得日本东山?TAC?膜技术、品牌使用权、进出口权。通过与日本企?业合作,我国本土企业可以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本土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在?PVA?光学?膜领域,目前我国仅有皖维高新、中国台湾长春能够提供少量中低端产品,市场占有率不足?1%。
在背光模组光学膜领域,我国在反射膜和扩散膜领域已实现重要突破。长阳科技?2017?年取得光学反射膜出货面积全球第一的成绩,大幅增强了我国反射膜的进口替代能力。?目前,长阳科技反射膜部分核心技术、性能指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凭借优良的产?品性能,公司反射膜已经实现大批量海外销售,并成为韩国三星电子?VD?部全球核心合作伙伴。2020?年,公司反射膜业务板块营业收入达到?8.30?亿,同比增速达到?26.09%,?维持了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态势。在生产工艺与反射膜类似的扩散膜领域,我国也具备?了一定进口替代的能力,国内厂商已经具备较完备的产品矩阵,并已实现批量外销。光?学膜头部企业激智科技近年扩散膜出货量、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
在价值量高的增亮膜领域,我国已实现初步的国产替代,但高端增亮膜技术上与国外厂?商仍有明显差距。激智科技是国内较早实现增亮膜量产突破的公司,目前公司产品覆盖?多种厚度的光学膜基材。
在上游原材料领域,目前中国光学膜行业国产化配套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上游光学基膜?整体上仍被海外企业垄断。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背光模组光学膜核心上游原材料?PET?基膜?70%的产能集中在三菱树脂、东丽、杜邦等国际巨头企业。国内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主要包括双星新材、东材科技、南洋科技、康得新,但目前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不过,国内在?PET?材料领域有深厚的产业积淀,中国在?BOPET?膜领域产?能占比全球第一,给我国突破高端光学?PET?材料的制造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基膜?对成品膜的品质影响很大,在产业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近年来,国内头部背光?模组光学膜企业纷纷加大对光学基膜的投资力度,力图实现上游材料的自主可控。
展望未来,在供给端优化和需求端拉动的两大趋势下,我国光学膜产业有望维持稳健的?增长趋势。从供给端来看,自?2010?年以来,液晶显示面板行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大趋?势已经得到确立,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国。目前,在工程师红利的驱?动下,中国大陆面板行业凭借更低的生产成本,在国际范围内建立起了竞争壁垒。相比?之下,韩国、中国台湾面板厂商扩产积极性较低。未来几年,全球面板行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趋势有望得到延续。随着面板产能向大陆集聚,上游原材料本土化供应是大势所?趋。在可预见的未来内,中国光学膜产业有望持续享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增速。
从需求端来看,中国是主要经济体中人均收入水平增长最快的国家,消费者对液晶电视、?手机、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品质要求不断提升。同时,屏幕尺寸是当下消费类电子?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途径。在国内消费升级的驱动下,未来几年电视、手机大屏化的趋?势有望延续。随着单个电子产品液晶面板使用面积增长,国内液晶面板行业的产能有望?继续扩张,拉动光学膜等原材料的市场需求。根据头豹研究院的统计及预测,2014?年?至?2019?年间,我国光学膜行业市场规模由?271.8?亿元增长至?354.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5.4%。受益于新一轮面板景气上行周期以及全球产业链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预计到?2023?年,中国光学膜市场规模将达到?463.8?亿元,2019?年至?2023?年间复合年?增长率有望达到?7.0%。
8.2、光刻胶
光刻胶是一种在半导体制造、印制电路板、显示面板行业中使用的尖端材料,其中半导?体光刻胶技术含量最高、生产难度最大。在集成电路发展历史上,光刻胶的迭代升级对?整个行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摩尔定律的演进与光刻胶技术进步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展望未来,电动智能汽车,5G?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领域有望持续拉动?芯片的终端需求,进而扩大半导体制造和光刻胶的市场规模。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中?国迁移以及“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推进,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空间巨大。然而,当前我?国光刻胶国产化比例很低,高端半导体光刻胶基本完全依赖进口,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突破光刻胶的海外技术垄断,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前沿攻关的关键环节。
(1)技术概述
光刻胶是一种在不同光照、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下溶解度会出现改变的特殊材料。当我们?使用紫外光、电子束、离子束、各类射线照射光刻胶材料时,光刻胶的溶解度会改变。?凭借这一特殊性质,光刻胶在微电子制造、微细图形线路蚀刻领域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是半导体制造中最关键的材料之一。光刻胶的主要原材料包括树脂(Resin)、感光剂?(Sensitizer)、溶剂(Solvent)及添加剂(Additive)。按照特定比例混合树脂和感光剂?可以得到感光树脂,感光树脂起到粘结聚合作用,它会明显影响光刻胶硬度、柔韧性等?物理性质。此外,光引发剂(photoinitiator)也是光刻胶的关键成分,它决定了光刻胶?的感光度和使用分辨率。
光刻胶的关键性能指标主要是分辨度、敏感度、对比度。不同应用领域、不同技术路线?的光刻胶在以上关键性能指标上有着明显差异。高分辨度意味着临界尺寸小,进而意味?着操作能够更加精细。高对比度意味着曝光部分和未曝光部分的差异更加明显,有利于?后续操作。高灵敏度意味着使得光刻胶起作用的光能阈值更低,在紫外线光刻胶领域中,?灵敏度较为重要。
根据光刻胶的应用领域,光刻胶可以分为?PCB?光刻胶、LCD?光刻胶以及半导体光刻?胶。从研发难度来看,用于印制电路板的?PCB?光刻胶难度最小,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的?LCD?光刻胶研发难度居中,而用于集成电路制造半导体光刻胶研发难度最大,对各项关?键性能的要求最高。根据使用原理,光刻胶也可以分为负性光刻胶和正性光刻胶。虽然?负性光刻胶在许多化学性质以及成本方面占据优势,但是负性光刻胶的分辨率指标整体?弱于正性光刻胶,极大影响了负性光刻胶在尖端领域的应用价值。在前沿半导体制造领?域中,大部分?ArF?光刻胶和?EUV?光刻胶均属于正性光刻胶。
由于光刻胶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微电子制造行业的操作精度,光刻胶在技术上的进步与摩?尔定律的演进密不可分。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光刻胶的更新迭代,微电子行业就无法实?现从微米级到纳米级的进化。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光刻技术经历了紫外全谱、G?线、?I?线、深紫外、极紫外和电子束光刻等六个阶段,光照或辐射的波长逐步降低。这一过?程中,光刻胶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全球光电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以当前光刻胶技术?迭代为例,在?7nm?以下的制程中,ArF?光刻技术精度有限。因此,采用此技术的?7nm?制程有工艺复杂、量产难度大的特点,而采用分辨率更高的?EUV?光刻技术可以大幅提?升效率,简化生产工艺,从而促进先进制程在半导体产业中的渗透进度。
光刻环节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光刻胶是光刻环节中使用到的核心材料。由于?光刻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光刻环节是整个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光刻环节在整个半导体制造过程中所占的成本比例高,光刻工艺耗时较长。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光刻工艺的成本在芯片制造过程中占到?35%左右,耗时占整个芯片制?造工艺的?40-50%。
(2)全球产能规模以及未来对该材料的需求预期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2019?年,全球光刻胶市场规模约为?82?亿美元。其中,?PCB?光刻胶市场规模约为?18?亿美元,LCD?光刻胶的市场规模约为?20?亿美元,半导?体光刻胶市场规模约为?18?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全球光刻胶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23?亿美元,2019-2026?年间复合年增长率有望达到?6.0%。
未来几年,全球光刻胶需求的直接驱动因素是下游晶圆厂的快速扩张。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芯片产能的趋紧,全球主流晶圆厂纷纷加大资本开支力度。台积电的资本开支?由?2020?年的?170?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300?亿美元,并建设?5?座晶圆工厂,预计将于?2022?年投产。其他主流晶圆厂也加快了扩产的速度,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的消息,到?2022?年底全球将新建?29?座高产能晶圆厂,其中超过一半位于中国地区。
从中长期的视角来看,光刻胶行业的景气度与下游电子行业需求密切相关。未来几年,?如?VR/AR、可穿戴设备一类的创新型电子产品将不断增多。同时,新能源汽车、5G?手机将加速渗透。在创新型电子产品逐渐增多的过程中,优质供给有望拉动市场需求,电?子制造行业总量有望扩大。此外,智能汽车、5G?手机等迭代产品对电子元件的使用密?度大幅增加,单个电子产品包含的元件、电路板、芯片明显增加。随着芯片需求的扩张,?晶圆制造产业有望维持扩产进程,进而拉动上游材料半导体光刻胶的需求。
(3)全球主要公司、市场份额及其产能
目前,光刻胶制造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很高,核心技术和大部分市场份额掌握在日本公司?手中。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在光刻胶领域占有绝对的技术优势和产能优势。但?是,随着全球电子制造业的重心转移至日本、韩国,日本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此后,?上游尖端材料国产化的需求日益旺盛。在此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日本通过?KrF?光?刻胶的技术迭代实现了对美国的弯道超车,此后一直维持着光刻胶领域的绝对竞争力。?日本在光刻胶领域的突破,背后反映的是产业结构变迁给上游配套材料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目前,日本的东京应化、JSR、信越化学及富士胶片四家企业占据了全球光刻?胶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处于市场垄断地位。
东京应化成立于?1936?年,自成功研发光刻胶以来,公司一直以成为全球光刻胶龙头供?应商为目标奋斗,目前在半导体微加工技术领域走在全球的前列。公司产品线齐全,在?半导体制造、封装以及显示面板制造领域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尖端的?EUV?光刻胶领域,?公司市场份额明显领先于同行竞争对手。
JSR(合成橡胶)是另一家成熟的日本光刻胶制造企业,公司成立于?1957?年,目前?JSR?制造基地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半导体光刻胶产品线覆盖从?g?线/i?线到?EUV?的所?有产品。根据富士经济的数据,2018?年?JSR?公司在?ArF?光刻胶领域中取得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成绩,市占率达到?25.8%。
此外,信越化学也是全球光刻胶主要生产商之一。作为日本最主要的化工企业之一,在?PVC、硅晶圆、光掩模、合成信息素等领域具备极强的全球竞争力。公司在?1998?年成?功实现了光刻胶产品的商用化,凭借其在化工合成方面的深厚积淀,公司可以实现从原?料聚合物到化合的一体化生产。根据富士经济的数据,2018?年信越化学在?ArF?和?KrF?光刻胶领域实现全球市场份额第二。
在上游原材料环节,光刻胶最核心的原材料是光引发剂以及树脂,制作过程对精细化工?技术及产业化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目前,产业积淀深厚的日本在光刻胶上游原材料领域?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掌握着关键材料的定价权。根据?Trendbank?研究报告,全球主要?光刻胶原材料企业分布于日本、美国、中国、韩国、英国以及荷兰。其中,日本企业占?比最高,达到?50%左右。此外,虽然我国企业数量占比达?29.5%左右,但是我国企业?产品品种、规格较为单一,产量和规模较小,且以配套?PCB?光刻胶的原材料居多。因?此,我国暂未在光刻胶原材料领域获得全球竞争力。
(4)我国的发展水平、技术壁垒、需求缺口、进口依存度
光刻胶在电子化学品中属于技术壁垒较高的环节,目前基本被国外垄断。我国光刻胶技?术基础薄弱、产业积淀少、起步晚。近年来,虽然我国在?PCB?光刻胶以及部分半导体?光刻胶环节取得技术、大规模量产的突破,但是我国在高端光刻胶、光刻胶核心原材料、?光刻机等环节仍然面临严重的“卡脖子”问题,进口依赖程度较高。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看,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高端光刻胶保质期很短,通常不足?9?个月。一旦我国光?刻胶出现断供的情况,短时间内全国的半导体制造产业乃至下游电子制造产业将会面临?巨大影响。因此,突破高端光刻胶的技术瓶颈、实现国产替代的技术储备,对于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在?PCB?领域以及面板领域的光刻胶应用上已经有了充足的产业化经验,在?湿膜光刻胶等领域已经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国产替代。在半导体光刻胶领域,我国主要生产企业包括?晶瑞股份、南大光电、上海新阳、北京科华、荣大感光、博康化学等公司。近年来,我?国在半导体光刻胶领域追赶势头非常明显,在政策、产业、资本的全方位支持下发展速?度较快,国内厂商已经在中高端半导体光刻胶的生产研发上尝试突破。但是,与国际市?场半导体光刻胶比重相比,我国半导体光刻胶所占比例明显更低,未来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追赶空间仍然十分广阔。
在半导体光刻胶领域,我国企业量产产品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i线/g?线光刻胶为主,?但目前?i?线/g?线光刻胶国产比例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更高端的?KrF、ArF?光刻胶领?域,目前国产替代比例非常低,更高端的?EUV?光刻胶仍处于研发阶段。目前,北京科?华、博康化学实现了?KrF?光刻胶的量产,研发生产技术处于国内领先的位置。在?ArF?光?刻胶领域,南大光电自主研发、生产的?ArF?光刻胶预计可以达到?90nm-14nm?制程的集?成电路制造要求。目前,南大光电产品已在存储芯片?50nm?闪存平台以及逻辑芯片?55nm?技术节点上得到了认证。如果后续能够顺利实现?ArF?光刻胶产业化,国内光刻胶制造领?域将迎来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在光刻胶上游原材料领域中,国内从事光刻胶原材料研发及生产的供应商较少,且国产?原材料在质量和品种方面都存在改善空间。因此,当前光刻胶原材料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在光刻胶核心原材料市场中,日韩厂商基本垄断了市场供应,凭借技术壁垒以及市场份?额优势取得了较强议价权。此外,在光刻胶设备供应商方面,国内厂商在设备市场的竞?争力较弱,上游生产设备的进口依赖度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以?CVD?设备为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长江存储在?2017-2020?年?2?月期间,仅有?3%的?CVD?设备招?标份额被国内厂家获得,未来国产替代的潜在空间极大。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向中国转移的背景下,我国光刻胶行业过去几年增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十三五期间,国内光刻胶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5?年的?10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76?亿元,2015?年-2020?年间复合年增长?率有望达到?12.0%左右。其中,半导体光刻胶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5?年的?1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4.8?亿元,2015?年-2020?年间复合年增长率有望达到?19.9%,明显高于整体光刻胶市场的增速。
展望未来,对于国内光刻胶行业来说,半导体光刻胶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国产厂商有望?迎来新一轮“天时地利人和”的共振:
天时:新能源汽车、5G?手机、可穿戴设备的快速渗透催化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新一轮快速发展,上游半导体材料市场有望持续扩容。而在当今国际形势的影响下,国内客户?推动上游原材料国产化的动力不断增强,保证供应链安全已经成为当今国内大厂的重要?工作,国产半导体材料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地利:随着电子制造、半导体产业链向中国大陆的转移,我国在电子制造、半导体封测?等下游环节中已经具备明显的全球竞争力,产业经验不断积累。未来,发展本土配套产?业链的条件将逐渐成熟,通过本土化降低成本的动力也将逐步增强,包括光刻胶在内的?半导体材料行业国产化将是大势所趋。
人和:在当今中美互相成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大背景下,半导体产业链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的一大前沿,未来几年有望得到政策、资本的持续支持。为保障中国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在关键科技领域抓紧解决“卡脖子”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